趙鳳友
摘要:通過試驗數據統計與檢驗分析,結合我國加工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現狀,闡述在標準中增加評判軋工質量的“葉屑級”指標的建議。
關鍵詞:棉花;標準;葉屑;指標
軋工質量是原品級概念中評價皮棉外觀的重要條件,也是考核企業加工技術和管理的關鍵指標,舊標準只把它綜合在了原品級指標中,沒有單列考核。實際上這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從目前我國加工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來看,軋工質量在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新棉花國家標準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實施了近兩個年度,但通過實施和檢驗,作者認為單一把軋工質量分成好中差好還是欠缺一些,并沒有完全反映棉花的外觀質量,特別是近幾年新疆機采棉比重不斷增加,棉花外觀和軋工質量只分為好中差并不全面。因此筆者建議在標準中增加“葉屑級”考核指標。
1 在標準中增加葉屑概念,完善評價軋工質量體系指標
新標準的軋工質量概念中是不含葉屑的,主要原因就是葉屑可以排除,不影響紡紗。實際上排雜會帶出部分有效纖維,增加紡紗成本,因此葉屑對紡紗過程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本文提到的“葉屑”概念,包含葉片、破籽、帶纖維籽屑以及凡是與棉纖維反射率與黃度不同顏色斑點。之所以這樣解釋“葉屑”概念的外延,一是可以反映部分軋工質量中疵點的內容,進一步完善軋工質量指標評價體系。二是與纖維快速測試儀(HVI)判定的葉屑級定義一致。纖維快速測試儀(HVI)測試葉屑級定義為:HVI使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測量棉花中夾帶的雜質含量(顆粒數)和面積百分率,采用攝像頭在一定照度下拍攝棉樣表面圖片,在排除棉樣表面平均色征情況下,以反射率的高低來區別雜質的顆粒,閾值(界限值)控制在比棉樣表面平均反射率低30%,所有比臨界閾值較暗的部分都視為雜質。這就決定了此時“葉屑”已不只是葉片,而是具有廣泛含義的與棉纖維不同性質、不同亮度的物質。因此增加“葉屑”級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棉花外觀質量,減少疵點和葉片數量,尤其是可以有效解決機采棉葉片較多的問題。
2 葉屑級考核指標可以即刻實現儀器化檢驗,而且快速大批量檢驗
目前我們儀器化公證檢驗所使用HVI儀器中的顏色/雜質模塊,功能之一就是測得雜質粒數和雜質占測試面積的百分率,同時通過軟件自動判定了葉屑級(判定的標準完全我們自己可以制定)。這些指標日常使用顏色/雜質模塊測試已經給出,只是我們沒有正式作為考核指標采用。所以無論是儀器還是測試過程以及指標概念完全符合我們儀器化公證檢驗要求。因此,如果棉花標準中增加葉屑級考核指標,我們直接依據HVI儀器中顏色/雜質模塊測試的雜質粒數和雜質占測試面積的百分率兩項基礎指標來判定葉屑級。這樣既可實現儀器化檢驗,而且還適用于大批量檢驗。這也就決定了葉屑級考核指標可以把軋工質量分檔更細,對現有軋工質量考核指標達到進一步量化,從而更加適用紡織需要。
3 關系驗證
樣品:從河北省邯鄲纖維檢驗所、滄州纖維檢驗所、衡水纖維檢驗所、邢臺纖維檢驗所、石家莊棉紡一廠、石家莊棉紡五廠、石家莊恒新棉紡股份有限公司及邢臺威縣德龍棉花加工廠等8家單位初選樣品。樣品在初選時,由本單位的棉檢驗技術人員首先對樣品感官軋工質量評定,分出“好”、“中”、“差”見附表1。隨后由技術人員統一評定軋工質量檔次,從中選出了45個樣品進行試驗。產地包括了我國的主要產棉區,其中河北22個,新疆10個、山東2個、天津1個、安徽3個、江蘇4個、湖北3個。
樣品試驗:本次試驗選擇了三個棉紡企業作為試驗單位,采用手檢法。每個樣品在一個試驗單位同時檢驗兩次,三個試驗單位共得到6次試驗數據,全部45個樣品得到270個數據見附表2。數據包括對樣品的感官評定分級“好”、“中”、“差”,疵點及葉屑數量(每100克的含量)。
由總數據得到每個樣品對應的三個試驗單位平均葉屑、疵點數量關系見附表3并繪制成圖1。由圖1可知:葉屑與疵點相關性比較強,考核了“葉屑”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核疵點。當然兩者是不能相互替換。但是因為一般情況下葉屑多,疵點也多,尤其帶纖維籽屑和破籽也多,使用HVI測試還包含這兩項指標即帶纖維籽屑和破籽。這時使用HVI測試“葉屑”概念就更有廣泛的含義。
將各樣品感官評定的軋工質量結果按好、中、差分類,并對各檔次內的樣品葉屑數量從小到大排列見附表4,繪制成圖2。
從圖2可以看到,葉屑與軋工質量各檔次的關系,在圖上的分布是明顯有層次性,好的最低,差的最高,中的在兩者之間。在軋工質量各檔次內的葉屑數量平均值,也是有顯著差異的,好是482粒、中是831粒、差是1820粒。從平均數量看,從好到中、到差幾乎是翻倍,說明軋工與葉屑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增加這項指標就會構成更加完善的軋工質量考核體系,以進一步完善新的棉花質量考核體系。
4 “葉屑”也是感官檢驗軋工質量的入門導向
我們感官檢驗軋工質量指標,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葉屑”的顏色與棉纖維本色差異很大,所以往往是感官檢驗最直觀的第一印象, 是感官檢驗軋工質量的入門導向。在感官檢驗軋工質量時,如果不考慮葉屑就可能造成檢驗結果偏差,也會由于不考慮葉屑原因掩蓋了軋工質量真實的檔次。
圖1和圖2是反映手檢疵點、葉屑、軋工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手檢方法在實際業務中檢驗速度慢,不能適用當前的儀器化檢驗。而HVI儀器可以實現快速檢驗,那么在HVI儀器上測得雜質面積及雜質粒數,以及由此判定的葉屑級與軋工質量各級的關系怎么樣?為此本文做了以下試驗。
(1)試驗樣品:產地新疆、黃河、長江等生產流域,共計28個樣品。
(2) 先感官評定軋工質量級別,再使用HVI顏色/雜質模塊測試雜質面積和雜質粒數。
(3)參照有關美國棉花資料,按表1判定葉屑級(暫沒有考慮雜質粒數,只按雜質面積百分率)。
(4)樣品的測試數據、判定葉屑級試驗數據見表2。
表2是軋工質量檔次內HVI測試各雜質指標平均值,以及判定的葉屑級的關系,可以看出軋工質量各檔次的測試雜質面積、粒數以及判定的葉屑級。軋工質量各檔次與其HVI測試平均雜質指標,以及由此判定出葉屑級有很好的關系,均是隨軋工質量各檔次降低,HVI測試平均雜質面積、粒數指標也增大,而判定葉屑級也變高。
另外如上試驗得到圖3:軋工質量好的檔次葉屑級主要在1級,個別樣品在2級;中的在2~3級,個別在1級;差的主要是4級以上,個別在2級。軋工質量與葉屑級關系圖說明:在每個樣品對應上也有小部分交叉或不一致,但是絕大部分一致的,因此經試驗對比HVI儀器測試葉屑級與感官檢驗軋工質量檔次之間的關系密切。
通過以上分析:葉屑級目前HVI儀器可測試,簡單易行、指標直觀,概念也容易理解,與現有軋工質量分級相符相成,適合紡織需要,更符合儀器化檢驗改革的方向。葉屑分級也不需要更多論證分析,直接拿來采用,以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新的評價棉花質量體系。因此建議在標準中增加葉屑級考核指標。
(作者單位:河北省纖維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