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天然纖維是紡織纖維中的一個大類,主要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或經人工培植的植物上及人工飼養的動物上直接取得的紡織纖維。另外還有存在于地殼的巖層中的石棉,也屬于天然纖維大家庭里面的礦物纖維,它們都是紡織工業的重要材料來源。即便是在合成纖維飛速發展的今天,天然纖維在紡織纖維每年的總產量中仍占據半壁江山。天然纖維的種類很多,長期大量用于紡織的主要有棉﹑麻﹑毛﹑絲四種。其中,棉、麻是植物纖維,毛、絲是動物纖維。
人類使用天然纖維的歷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們經濟條件、科技水平、觀念意識的不斷提升,天然纖維行業從種植、加工、生產到銷售等方方面面遭遇了許許多多前所未有的難題,有些由于問題長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甚至已經關乎到個別天然纖維行業的存亡。
當勞動力“減法”遇上發展的“加法”
眾所周知,人民群眾常用的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的種植、養殖都包括在傳統農業的大范圍之內。從古至今農業都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但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政府倡導下的城鎮化建設等等原因。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涌向了城市,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留守在農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或少數沒出去的年輕人。
因此,目前我國農村直接從事天然纖維種養殖生產的勞動力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所以,天然纖維的產量雖然由于品種不同稍有差異,但總的來看都是在走“下坡路”。不難想象,長此以往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紡織服裝業將會為天然纖維原材料的來源問題而犯愁。
四川省嘉陵江邊有一座美麗的城市,自古以來這里的人們就有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習慣,并因此獲得了“絲綢之鄉”的美譽,成為了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不久前數位外省游客慕絲綢之名而來這里,希望切身感受巴蜀大地蠶桑文化之精髓。但是,當他們向好幾位當地人打聽“如今綢都何處農村還在養蠶”這個問題時,這些人無不一時語塞,任憑思緒在記憶中快速搜索也難以想起,只能模棱兩可地呵呵,道:“養蠶子啊,那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哦,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嘛……”
該市字庫碑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基本上處在丘陵地形之上,山地、坡地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以往,這個村的群眾經濟收入主要就是依靠栽桑養蠶。彼時,在養蠶季“伺候”蠶蟲那可是頭等大事。包括村民的婚嫁之類的活動都盡可能避開養蠶時節。可謂是家家戶戶齊上陣,男女老少養蠶忙。
每年的4月中旬,正是一年春蠶養殖的高峰季節。然而,在這個傳統的桑蠶養殖地,并沒有往年人聲鼎沸、忙忙碌碌的場面,而只見到一棵棵缺乏管理,嚴重營養不良,顯得羸弱憔悴的桑樹孤零零地“站”在田坎之上。整個村子十分安靜,幾塊撂荒的田地里,無名的野草已經長到及腰高,帶給人一種破敗荒涼的感覺。
迎面趕來的村支部陳書記向我們大致介紹了一下村里的情況。當被問及目前村里年輕人還有多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以及蠶桑產業,這位皮膚黝黑略顯靦腆的中年男人告訴我們,尚留守于村,還算年輕者除他本人和村主任兩人之外,僅20余人。村主任是一名回家不久的退伍軍人,回來之后承包了一些土地原準備搞蠶桑養殖,但遇到很多實際困難之后便轉而養起了山羊。據說,就在我們談話的時候這個年輕的村主任正獨自在山上的承包林子里放羊。
中午時分,在村委會的屋子里我們見到這位姍姍來遲的年輕的村主任。在談及蠶桑生產時,他便一股腦地開始倒起了“苦水”。缺資金、缺勞動力、缺技術、缺信息、缺銷售渠道等等問題從他口中不斷“涌現”。總而言之,蠶桑生產在該村是要啥缺啥,怎一個“難”字了得!
在這些問題里面,蠶桑產業嚴重缺乏配套資金是首要的難題。無論是修建標準化蠶房,還是對坡地、山地上的桑樹進行科學化管理以及配套的水利設施建設,乃至于聘請工人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些前期投入又必須等到鮮繭出售之后,才能得以回籠。這樣的資金缺口,對于普通農村群眾來說幾乎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也是直接導致蠶桑養殖業難以形成規模,始終還是維持一家一戶零散經營現狀的根本原因。
其次便是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嚴重壓制了農村蠶桑產業的發展。在四川農村養蠶旺季,也就是蠶子進入四齡、五齡階段需要大量啃食桑葉的時期,養蠶戶一般都需要請外面的勞動力幫忙。目前,四川農村勞動力確實不好找,包吃包住每天150元的工價,還要沾親帶故才請得到。據了解,有一些村民曾計劃將周圍外出務工鄰居的田地拿過來,擴大自己的蠶桑養殖規模。但后來就是考慮到勞動力稀缺且成本偏高,而不得不最終放棄。
還有,就是絕大部分村民在進行蠶桑的種養殖時,缺乏科學化種養殖技術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有一定規模、種養殖量相對較大的養蠶“大戶”中顯得尤為突出。由于不懂得消毒措施的重要性,不了解大蠶定期除沙的原因,經常導致蠶病的大規模暴發。養蠶“大戶”朱福成所在的地方交通十分偏僻,有一年當他家的蠶蟲蠶病暴發之后,他只好騎著自己的摩托車穿行于崎嶇的機耕道,耗費近兩個小時才能趕到鄉里找到唯一的一位獸醫求助。但是,鄉上的獸醫畢竟水平有限,并且僅擅長于治療豬羊、雞鴨的疾病,對于蠶病的突然暴發也只能臨時翻書找藥。待到縣里的蠶桑專家趕來時,朱福成家的蠶蟲早已經死亡大半。
再者,就是我們農村的群眾普遍缺乏信息獲得的渠道,以及對于信息這個概念的認知。眾所周知,蠶繭、蠶絲價格每年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波動。繭價或高峰或低谷的時候,大量的農戶便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或栽桑或毀桑的行動。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又打擊了大家從事蠶桑種養殖的信心。這都是因為蠶農們信息不靈通造成的后果。
蠶桑種養殖業面臨的種種問題,其實都是我國各種天然纖維生產中的一個縮影。包括新疆的棉花產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比如說,雖然每年都有來自各地、數量龐大的進新疆采棉花的“大軍”,但是,逐年上漲的采棉價格,也是讓新疆棉農頗為頭疼的問題。再比如說湖南省非常出名的苧麻產業,也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研發資金、創新資金、生產設備更新換代資金、收購資金以及流動資金不足的難題。還比如說內蒙古的羊毛、羊絨產業,同樣也存在由于生產技術不科學、不嚴謹而導致的羊毛絨纖維質量下降的問題,現在有些地方生產的羊絨粗細堪比過去的羊毛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
那么,天然纖維行業面對如此眾多的問題如何破局呢?值得慶幸的是辦法總比問題多。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群眾就在摸索中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并進一步改良的辦法。
因為勞動力短缺,涼山州很多地方甚至出現有桑無人養蠶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地陸續嘗試了養蠶大戶、農民專合組織、小蠶共育等方式,并且創造性地推行養蠶“省人”機制。由有技術的專業戶負責小蠶飼養,不但保證了質量還解決了窩工的問題。經過縣上集中催青、小蠶共育兩個階段各10天的喂養,到蠶農手上的蠶寶寶已進入二眠三齡階段,僅需待半個多月即可上蔟。同時,合作社社員之間,可以實現勞動力盈虧調劑,多余勞力戶可以向缺勞力戶輸出勞力,這種輸出以合作社出面協調,既方便又信息對稱。
據了解,通過這種養蠶“省人”機制的實施,涼山州過去一季喂半張蠶也要動用一家三四口人的情況已經成為歷史。現在平均一家春蠶、夏蠶、秋蠶、晚秋蠶四季可養蠶100張以上。通過養蠶群眾獲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也就自然而然地把養蠶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除了礦物纖維之外的所有天然纖維種養殖幾乎還全部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勞動力缺乏、勞動力成本偏高已經成為制約整個天然纖維產業發展的瓶頸。同時,在天然纖維生產過程中群眾對于資金的巨大需求,也影響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因此,目前看來一些地方采取的“政府投一點、龍頭企業解決一點、農民自己籌集一點”的方法來解決天然纖維種養殖中所需資金不足的問題,確實還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大面積推廣,并希望能夠集思廣益再加以創新。
當需求的“乘法”遇上市場的“除法”
我國人民群眾對于天然纖維優良性能的了解和認可程度可謂是根深蒂固。小時候我們從長輩那里就開始知道了,冬天穿的衣服,蓋的被子不論是面料還是里料,最安逸、最舒服的就是純棉產品。夏季來臨,酷暑難耐,使用麻纖維的紡織品則讓人感覺格外涼爽。當然,如果你家境優越選擇真絲綢紡織品來使用自然是更勝一籌。
到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加強,大家對于天然纖維紡織服裝產品的需求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曾經有一位鄰居的大嬸,為了保證買到幾床貨真價實的蠶絲被,硬是連續數天每天早上6點半出門搭乘公交車,耗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趕到附近鄉鎮一家專門制作蠶絲被的作坊。然后“把守”在那里,從蠶繭下水煮開始,親眼“監視”起整個蠶絲被的制作過程。用她自己的理論就是要“眼見為實”,確保自己買的蠶絲被貨真價實。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在棉絮加工店里面發現全程把守、監視的消費者。另外,中國人在辦喪事的時候始終用一個成語叫“披麻戴孝”來表示兒孫對于逝去長輩的哀悼和孝順。這同時也表現出群眾對于天然麻纖維的需求,才是屬于真正的剛需。因為,我們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有人披尼龍戴孝,披滌綸戴孝。
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廣大消費者對于天然纖維制品的喜歡程度是其他國家消費者無法企及的,并且隨著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手中的余錢越來越多,對于天然纖維紡織品的消費需求更是翻著倍往上升。也就是說,老百姓對于天然纖維的需求最近這幾年是以“乘法”的方式在增加。
然而,市場需求量上漲的同時,一部分天然纖維紡織品的銷售情況卻相反出現了“門可羅雀”的情況。
眾所周知,真絲綢面料具有透氣、輕薄、光滑等優點,歷來都是制作睡衣、內衣產品的首選。但是,在四川很多城市里真絲綢紡織品商店的銷售長期處于蕭條的境地。難道是真絲綢紡織服裝產品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其實不然,以真絲綢女士睡衣來看,中檔產品門店價格也不過200來塊錢,工薪階層也完全能夠承受。
那么,問題何在呢?通過對一些消費者的調查我們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他們因為對于真絲綢知識的匱乏,而產生的擔心買到假貨導致的不敢買、害怕買的心理。老實說,一件真絲綢睡衣200塊左右的價格,雖然錢不算多但橫向一比較,確實比化纖睡衣、混紡睡衣昂貴許多。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歸根結底在于我們的天然纖維企業、行業對于其纖維特性、鑒別方法的宣傳力度嚴重不夠。今年5月的一個周末上午,筆者到本市圖書館看書,恰好遇到圖書館的放映廳在免費放映一場“公開課”。“公開課”的內容是蘇州大學一位女老師在講授“絲綢”相關的知識。包括絲綢文化、絲綢之路、真絲綢鑒別等等。實事求是地說,筆者聽完這堂課之后如醍醐灌頂,似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雖然花費了一上午看書的時間,但顯然是獲得了知識,受益匪淺的事情。
但是,能夠容納幾百人的圖書館放映廳里稀稀拉拉坐了不到10個觀眾。當然,在目前煩躁的社會背景下能夠到圖書館看書的人畢竟為數不多,這其中對于紡織服裝感興趣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觀者寥寥的現象也不奇怪。但是,我們天然纖維行業的相關企業、部門是不是也應該從中認識到,對于天然纖維知識的宣傳也應該“以變應變”呢?
比如說,把放映這種宣傳教學片的地點從圖書館轉移到鬧市區的大屏幕上;把這種略顯冗長、乏味的講課改變成群眾聽得懂、喜歡聽的方式來表現等等。
實際上,普通消費者對于天然纖維的相關知識是非常渴求的。一旦大家都了解了、弄懂了天然纖維紡織品的相關知識特別是鑒別方法,自然而然就會“大膽”地去消費,也就能夠徹底解決目前天然纖維銷售市場的“除法”現象,從而使得我們天然纖維紡織服裝企業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
以質量的優勢來克服被“吃”掉的危機
近些年以來,由于我國服用合成纖維、再生纖維的高速發展,天然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擠壓和侵蝕。特別是一些新型服用纖維在綜合性能方面,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天然纖維原材料。僅僅只是在個別纖維特性方面還不如天然纖維優異。所以,對于我國天然纖維行業來說,最大的競爭來自于合成纖維行業和再生纖維行業。天然纖維紡織品的市場份額也不可避免地正在一點一點被后者所“蠶食”。
同時,還有一些天然纖維原材料正被消費者們真真切切地吃進了肚子。這其中被大家吃得最多的便是北方出產的柞蠶蛹。人們起獲柞蠶蛹的方法需直接將柞蠶繭從中剖開,這樣就導致被取蛹之后的柞蠶繭再也無法抽絲獲得柞蠶絲。之前食用柞蠶蛹一般僅限于遼寧一代,量不是很大。但隨著經濟發展,習俗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食用柞蠶蛹的風氣已經開始向南方蔓延。
2015年勞動節中午,在四川某市公園門口一家燒烤攤子前人聲鼎沸,十分興旺。很多游客圍聚在攤子前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個蠶蛹咋這么大哦。”只見一盆子足有鵪鶉蛋大小的柞蠶蛹正被商販一個一個往竹簽上穿。據了解,燒烤柞蠶蛹每三只一串售價12塊。當地本來就有食用桑蠶蛹的習俗,群眾突見如此“巨型”的蠶蛹自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紛紛購買。不到一個小時,這一盆柞蠶蛹便銷售一空。折算下來,每只柞蠶蛹均價竟然高達4元。這個價格顯然比用于柞蠶絲的加工生產附加值要高出很多。
同樣也在四川,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大量利用柞蠶蛹進行生物天敵的寄生使用;另外還有一些公司利用柞蠶蛹進行人工蟲草的栽培生產等等。不可否認的是,大量柞蠶蛹被端上餐桌對于本來就產量不多的柞蠶繭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一來,很有可能造成柞蠶絲生產企業因為原材料被大家吃掉了,而無絲可以繅。二來,會直接導致柞蠶繭的價格暴漲,引發整個行業的動蕩。
面對這種困境,天然纖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只有以產品更為優越的品質來克服種種潛在的危機。實事求是地說,目前天然纖維行業中的質量混亂現象還遠遠沒有被徹底杜絕。
以桑蠶為例,過去各鄉鎮都有繭站專門負責收購鮮繭。其中還有專門負責質量的工作人員,對于蠶農出售的繭子進行分級,質量好的繭子價格就高,反之則低。而現在,走村串巷的個體蠶繭販子取代了繭站的收購工作。但是他們不會對繭子進行分級,拉不開優劣繭的差價,全部是采取一概而論的方式收購。這就直接導致了蠶農的心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轉而開始盲目地追求蠶繭產量。大量的黃斑繭、毛腳繭、薄皮薄頭繭被一股腦送到了絲廠,造成了繅絲質量的下降。
毋庸置疑的是但凡是質量上乘的天然纖維及其制品,不但價格高并且從來不愁銷路。比如說,從明代開始浙江湖州府出產的“湖絲”就因為質量優異而至今享譽全國。再比如說,普通消費在購置加工棉被的時候總是強調要用“新疆棉”。這皆因為“湖絲”和“新疆棉”的質量好,它們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高級優質“烙印”。我們經常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眾認可的天然纖維及其紡織品即便是價格稍高一點,消費者也會爭相購買。
雖然目前我國各種天然纖維都遇到了阻礙自身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但值得高興的是政策的天平正在向天然纖維行業傾斜。比如說四川省就決定要做強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大優勢蠶桑產業帶,建設西部優質繭絲基地。另外,如湖南省也有類似對于苧麻、棉花等天然纖維行業發展的規劃等等。
政府有規范,就意味著必然會有各種優惠的措施和政策。這對于天然纖維行業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因此,我國天然纖維行業雖然目前面臨了一些困難,經歷了不少挫折,但遠景是美好的,值得我們去為之奮斗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