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淑敏
織布
◎ 畢淑敏
我決定寫一部有關戒毒的長篇小說。
前期準備完成以后,接下來的具體問題就是——在哪里寫呢?古話說“大隱隱于市”,我不是高人,沒法在北京高分貝的聲波中定下心來,便向領導請了假,到了我母親居住的地方。那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并不是我父母的故鄉,但他們離休后一直住在那里。父親最后的時光在那里度過,也在那片土地上安息。
幽靜的院落被一種深沉的暮氣縈繞,使我的心浸入一種生命晚期的蒼涼。母親問我選在家中哪一間房屋寫作,她的意思是將我安頓在一間大大的朝陽房屋,那是整所住宅中最豁亮的地方。我遲疑著,想象中我未曾落筆的小說似乎是一種更為凝重的調子。我最后選定了父親生前的臥室。自老人仙逝以后,這里房門緊閉,一種極端的整潔和肅穆凝結在每一立方厘米的空氣中。我推開門便能看見父親巨大的遺像,他的眼睛關切地俯視著我。正是冬天,母親說這屋冷啊,我說不怕。我希望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始終感到微微的寒意,它督促我努力,使我警醒。
大約在三個月的時間里,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工廠的工人一般準時以每天大約5000字的速度推進著。有不少時候,我很想寫得更多一些,洶涌的思緒仿佛要代替我的手指敲擊計算機鍵盤,令我欲罷不能。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激情,強行中止寫作去和媽媽聊天。這不但是寫作控制力的需要,還因為我既為人子,居住在家中,和母親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母親從不問我寫的是什么,只是偶爾推開我的房門,不發出任何聲響,許久許久靜靜地看著我。我知道這種探望對她是何等重要,就隱忍了很長時間,但有一天終于耐不住了,對她說:“媽,您不能時不時這樣瞧著我。您對我太重要了,您一推門,我的心思就立刻集中到您身上,停止了寫作。我沒法鍛煉出對您的出現置若罔聞的能力……”
從此母親不再看我,只是與我約定了每日三餐的時間,到了吃飯的鐘點,要我自動走出那間緊閉的屋子,坐到飯廳。偶爾我會沉浸在寫作的慣性中忘了時辰,母親會極輕地敲敲門。我恍然大悟地跑出去,才發現母親守在餐桌旁,菜已涼,粥已冷,饅頭不再冒氣,面條凝成一坨……我怪她為什么不自己先吃一點,她總是說:“你爸爸在的時候,我也總是等他一起吃。”
于是母女相對無言。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不敢絲毫耽誤吃飯。
打印出的稿紙越積越厚了,母親有一次問我:“女兒,你是在織布嗎?”
我說:“布是怎樣織出來的?我沒見過啊。”
母親說:“織布的女人要想織出上等的好布來,就得鉆到一間像地窖一樣的房子里,每日早早進屋,很晚才出來,不能叫人打攪,也不跟別人說話。”
我說:“布難道也像冬儲大白菜似的須遮風蔽雨不見光嗎?”
母親說:“地窖里空氣潮濕,布絲不易斷,織出的布才平整。人心緒不一樣,下手的勁道也是不同的。氣力有大小,布的松緊也就不相同。人若是能堅持一天不說話,心里的那口氣是飽滿均勻的,綿長地吐出來,織的布才會像潭水一般光滑。”
我凜然一驚。
母親的話里有許多深刻的道理,可惜我聽到它的時候,生平的第一匹長布《紅處方》已快要織完了。好在我以后還會不斷地織下去,以告慰無微不至關懷我的母親,告慰父親九天之上的英靈。
(摘自《做一個有香氣的女子:心若幽蘭遠》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圖/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