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四川省遂寧市)
蔣乙嘉的桃源夢
楊俊
(四川省遂寧市)
夢想是什么?就是讓你一直堅持,并且在堅持中感覺快樂、幸福的事。
——題記
一
這是一個遠離縣城五十里的偏遠鄉村。或許是四面環山的緣故,順溝壑起伏的村莊寧靜而安詳,迎面的春風也不疾不徐溫潤和煦。
走過麥浪碧綠菜花金黃的田地,荷葉如蓋蓮花亭亭的藕塘,在路邊的竹節堰掬一捧清水,掌心里就盛滿一片燦爛陽光。
歇歇腳,放眼遠望。山間坡地上,核桃仙桃勃勃繁盛,金桂銀桂連營成片。修竹奇花間,落英繽紛雞犬相聞,灰瓦白墻隱約可見。一條寬敞平整的環山公路,在柔美畫卷中恣肆逶迤,溝通串連……
這就是蓬溪縣拱市村。
這就是村支書蔣乙嘉傾盡心血和財富,歷時八年建設起來的當代桃花源。
二
2007年,還是這樣一個和風徐徐的明媚春日吧,拱市村的山椏上走來一個身材不高但十分敦實的中年男人。
狹窄坎坷的山道上,他一邊走一邊抹著額頭細密的汗珠。從北京到成都,從成都到蓬溪,再從縣城到鄉鎮,現在,還要步行5里才能到村里。連續十幾個小時的旅途奔波讓他本有舊疾的心臟有些超負荷了。不過,更讓他感覺胸悶憋氣的,是眼前這片土地上呈現出的荒蕪、冷清的貧窮景象!
蓬溪,一個在中國革命史上享有盛譽的革命老區。1929年,鄺繼勛在這里樹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的大旗,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蓬溪縣蘇維埃政府”。然而遺憾的是,數十年過去了,這里依舊和當年一樣,土屋殘破,山道泥濘,青壯年蜂擁外出打工,撂荒的土地雜草叢生……眼前的情景讓他心沉如鉛。
他叫蔣乙嘉。1959年,他出生于拱市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78年,他背上背包投身到了人民軍隊的大熔爐。憑借奮勇當先、勇擔責任的精神,他先后入黨提干、立功受獎,自學完成大學學業。
1997年,他復員后投身商海。依靠吃苦耐勞、誠信經營,歷經十年掙下了千萬財富。
如今,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當中國已躋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社會已邁入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眼前這片在共和國歷史上有著輝煌一頁的故土,怎么還是如此模樣?
他想到了幾天前蓬溪縣委“人才雙引”工程負責人來到北京與他懇談時那番情真意切的話:“乙嘉啊,我們希望你能回鄉投資,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現在,他感受到了肩上那副擔子的重量。
這里是革命老區,是生養自己的地方,無論是作為退休軍人還是歸鄉赤子,我都應該把它建設好!他在心里暗許誓言:“我要讓鄉親們過上城里人都羨慕的生活!”
三
身為北京隆凱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蔣乙嘉,現在成為了拱市村黨支部書記。
經過數月的調研走訪,他很快制定出了徹底改變拱市村面貌的“三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打基礎,第二個五年強產業,第三個五年脫貧致富奔小康!
11個村民組,1719人,1277畝耕地,人多地少,沒有公路,信息閉塞,拱市村窮就窮在基礎設施的薄弱上。
“要致富,先修路。只有道路暢通了,才能把致富物資運進來,農副產品運出去,才能斬斷家鄉的‘窮根’。”蔣乙嘉當年出資100萬元,修通了那條連接通鎮公路的2.5公里致富路。
道路修通后,他又用蓬溪縣政府發放給他的35萬元補助費,為村民們修通了21公里長的上坡生產水泥石梯。
2012年,他再次出資300多萬元,帶領村民們修建了一條12公里長的環山公路,將村里的每一塊田地、每一片果園、每一戶人家串連一體。
當蔣乙嘉出資購買的拖拉機、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小機械在新修的水泥道路上歡快奔忙,鄉親們都樂得合不攏嘴時,他的目光已放在了另一項制約拱市村發展的“瓶頸”上。
拱市村是典型的旱山村,千百年來一直靠天吃飯。水的嚴重缺乏,扼住了全村經濟發展的脖子。
2008—2013年,蔣乙嘉先后出資近200萬元,啟動了拱市村農田水利工程改造項目。數以百計的竹節堰,22口蓄水塘,徹底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全年生產灌溉所需……
四
“引進優勢產業,完善產業布局,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村域經濟由投資‘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質變。”在蔣乙嘉繪制的致富“路徑”上,第二個“五年計劃”至關重要。
他自費請來了農技專家,經過實地論證后制定了拱市村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規劃:山上坡地種植經濟林木,山下稻田種藕養魚,逐漸形成高、中、低端結構合理的綠色生態種養殖產業鏈。
蔣乙嘉以公司名義組織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合同,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成功流轉拱市村及周邊土地2200。公司先期投入100萬元用于發展經濟林業和水產養殖業,前三年承擔租地、種苗、種植、管理等費用和風險。三年后產業初見成效時,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利潤按4:4:2比例(公司40%、農戶40%、村集體20%)分成。
科學的決策,合理的分配,讓拱市村在短短兩年間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山下,200畝高品質蓮藕迎風搖曳,150畝稻田生態魚穿梭游弋;山上,核桃、仙桃、柚子、櫻桃、李子、梨子、柑桔、青花椒、食用菌,2200畝經濟林條塊分明,碩果累累;林下,套種的100畝黃豆、230畝花生、260畝生姜,果實飽滿,芳華內蘊……荒蕪的山溝變成了富裕美麗的花果山,撂荒的農田成了流金匯銀的聚寶盆!
至2013年,拱市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了7152元,六年翻兩番,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落后帽!
僅2012—2013年的兩年間,全村就有超過90%的村民完成了自家房屋的重建和改造,一幢幢小洋樓成為了鄉間最靚麗的風景,還有近50戶村民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
看著村里一天天的變化,蔣乙嘉說,提高經濟收入只是改善了鄉親們的物質生活,他們還應該在精神上有幸福感、歸宿感。
為了這一目標,蔣乙嘉將自己剩下的1000萬家產全都“砸”在了這片土地上,修建起了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的拱市村文化體育活動中心。
在這幢雪白的四層洋房里,有村“兩委”辦公室、醫療室、農家書屋、愛心超市;有多媒體遠程教育中心、黨員活動室、書畫長廊;有專門負責糧食及副產品質量檢測的四川力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農村勞動力培訓與輸出的遂寧市成隆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
在村榮譽室的墻面上,蓬溪縣首批“小康村”、縣級“文明村”、四川省“環境優美示范村莊”等一面面金光閃閃的燙金匾牌,折射出了今日拱市村欣欣向榮、文明祥和之煥然景象。
五
有誰知道,為了曾經的窮山溝重新響起歡聲笑語,性格剛強的蔣乙嘉流過多少辛酸的淚,撒下多少辛勤的汗,多少次因勞累而暈倒在工地上?
當他將全部身家投入到這片窮鄉僻壤時,妻子因暫時無法理解與他形同陌路天各一方。每當夜深人靜時,思念遠在東北的妻女,形只影單的蔣乙嘉止不住潸然淚下;
回鄉之初,不少村民發出質疑,他是“為名”還是“圖利”?修路過程中個別被占了一點地、損失了一些青苗的村民在施工現場吵鬧索賠。面對這些,蔣乙嘉將委屈全部咽在了肚子里;
在公路、水塘、坡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他為參與施工的村民足額發工資、加班費,自己卻在擔任村支書的八年間工資福利分文不取;
在修路過程中,拉鋼材的汽車進不了村,蔣乙嘉就與村民們一道,憑著人拉肩扛,直到凌晨才將鋼材運到工地上;
為找水源,他與水利專家跑遍了村里的每一個角落,腳底打滿了血泡,小腿肚子腫脹發亮。夜以繼日的勞碌,讓原來就患有心臟病的蔣乙嘉多次暈倒在地不省人事……
然而,這一切的辛酸、委屈、苦累,都在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會上那一道道充滿信任、依賴、懇請的殷切目光中冰雪消融。全票當選村書記的蔣乙嘉在就職演講中說:“農村群眾要小康,共產黨員是當仁不讓的排頭兵、領路人!”
六
我們來到拱市村采訪時,蔣乙嘉正為他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忙碌著:
推進“村兩委引導、企業拓展市場、農民共同發展”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組建土地流轉合作社和出口花卉種植、綠色水產養殖合作社,積極引進、培育支柱產業,建設出口花卉、綠色水產種苗基地,形成長線高效產業與短線特色產業相結合的集中成片區。
“今年,全村經濟林業和水產養殖業預計將實現總產值2400萬元。”蔣乙嘉略顯疲憊的臉龐上,淡淡的笑容飽滿幸福與自豪。
蔣乙嘉的夢想還遠不止這些。
他說,他要讓村集體經濟空心變實體,要實現耕地質量大提升、交通大聯網、水利大配套、產業大發展;
他說,等村里經濟富裕了,他還想建學校、托兒所、養老院、福利院,要讓鄉親們過上城里人都羨慕的生活……
聽著這些發自肺腑的聲音,我們對眼前這個身材不高但十分敦實的中年男子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到底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讓他在歷時八年、傾盡1680萬元財富、歷經如此多的艱辛磨難后,還能這樣鍥而不舍,如食甘飴?
蔣乙嘉的一句話讓我們頓生崇敬。他說:“我這一生最敬仰的人,是改變蘭考面貌的焦裕祿;我最想做的事,是能像焦書記一樣帶領拱市村的群眾走上幸福快樂富裕路。”說這話時的蔣乙嘉,眼神中有向往,有憧憬,有激情,有一種讓人昂揚向前永不停歇的澎湃動力!
夢想是什么?就是讓你一直堅持,并且在堅持中感覺快樂、幸福的事。
你不禁要想,在中國廣袤的中西部地區,這樣的偏遠貧困鄉村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