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
栗花飄香時節
一才
“又到栗花開放時,百里飄香人自醉。”
可不,剛進入五月,遷西縣的朋友就打來了邀請電話:“老家的栗花要開了,回來賞花吧!”
其實,栗花開得最遲。三月杏桃紅,四月梨花白,到了六月栗花才開呢!正是它這種不爭春的性格,才香到最后,讓人刮目相看!
六月初的一天,一群喜文弄墨的朋友,踏上去遷西的汽車。剛一進入遷西境內,一位朋友驚訝地說:“你們聞一聞,空氣里飄著什么味道?”
“那是栗花香?!蔽医忉屨f,“仔細地聞一聞,是不是清香中略帶點中草藥味。”隨后,溝谷里山腳下坡梁上,大片大片的栗林進入人們的眼簾,枝繁葉茂,綠意蔥蘢,一串串一簇簇淡黃色栗花點綴其中,汽車在林海中漂蕩,花香在林中彌漫,人在花海中陶醉。
熱情的朋友首先帶我們參觀了中國板栗博物館。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板栗為主題的博物館,坐落在縣城西山植物園內,始建于2010年。我是遷西人,雖然對板栗知道的也不少,但這次參觀板栗博物館,確實讓我大開眼界。一幀幀發黃的舊照片,一件件褪色的老物件,隨著講解員的講解,把我們帶入過去的年代,聽到了塵封許久的板栗故事。
“遷西板栗栽培歷史源遠流長。《戰國策》記載,蘇秦游說燕文侯時說:‘燕國……南有碑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田作而足于棗栗矣。’栗樹被遷西人視為‘鐵桿’莊稼,在過去的災荒年月,板栗不知救過多少人的命。因此,當地農民習慣在房前屋后,溝溝坡坡,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栽上栗樹?!?/p>
“毛主席還吃過咱遷西板栗呢!那是1950年國慶典禮,灑河橋鎮南團汀村的擁軍模范吳凱素把5斤遷西板栗帶到了中南海,讓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品嘗?!?/p>
“解放以后,遷西人一直在努力地改變著傳統落后的板栗生產方式。至今還流傳著‘搶專家’的故事。那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被譽為遷西板栗四大峪的楊家峪,聽說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的專家要來遷西,就到公社、縣里軟磨硬泡,把專家搶到了村,當時村里的老書記彭永華,頂著‘唯生產力論’的風險,把村里最好的房子騰出來讓給專家住,拿出當時最好的飯食讓給專家吃,還從生產隊抽出十幾個有文化的后生作幫手,在山溝里搞起了板栗試驗。幾十年過去了,不但選育出了‘燕奎’、‘早豐’、‘短枝’、‘大板紅’等燕山板栗新品種,還手把手教會了當地農民嫁接等新技術。這些新品種、新技術很快在全縣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從此遷西板栗的產量和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p>
“‘圍山轉’是遷西人的偉大創舉。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遷西人用了十幾年時間,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在山區的緩坡地帶,開挖了百萬畝的‘外撅嘴、里兜水’的環山水平梯田,栽植栗樹千萬株,被稱謂‘圍山轉’工程,被國家林業部譽為‘首都周圍綠化工程的一大創舉,燕山開發的一個新模式’”。
“遷西人把過去當柴燒的栗枝變廢為寶。以栗枝為原料,通過人工馴化,實現栗蘑仿野生人工栽培,年栽培2000多萬袋,鮮品產量5000多萬噸,并獲國家專利。栗蘑作為高檔食用菌,端上了人們的餐桌。栗花,也從傳統的手工編制品,又開發出了‘栗花花露水’,成為暑夏除蟲滅蚊的綠色產品?!?/p>
“遷西人把板栗炒到了全國,賣到了世界。成立了各種形式的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建立上千家分店,大街小巷,都飄著‘遷西’糖炒板栗的香味。興建三十幾家板栗貯藏、加工企業,一年四季有鮮栗,并開發出了板栗罐頭、栗豆奶粉、板栗酒、栗蘑醬、栗泥巧克力等系列產品,遠銷世界各地?!?/p>
本研究以大豆根系為研究對象,在實驗室進行盆栽試驗,在大豆生長的不同時期采取挖掘法進行根系數據采集,測定大豆根系的長度、粗度以及數量;基于試驗采集數據,根據大豆根系生長呈S形曲線的特點,基于邏輯斯蒂方程進行回歸分析,獲取大豆根系的生長方程;根據大豆根系形態結構具有自相似性特點,設計大豆根系L系統,在VC++環境下利用OpenGL技術實現了大豆根系拓撲結構模型的構建及可視化模擬。
“現在,全縣板栗栽培面積已達70萬畝、4000萬株,常年產量4.5萬噸,年產值約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2600多元直接來自于板栗業。當地農民形象地稱栗樹為‘綠色銀行’,不但綠化了環境,還增加了收入。外地人贊譽,遷西人把板栗做到了極致,真不愧為‘中國板栗之鄉’”
……
從板栗博物館出來,我們來到興城鎮的新立莊村。這村一棵樹齡六百歲的“板栗樹王”,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來此觀賞。一條蜿蜒的小路,把我們引向山里。小路兩旁長滿了栗樹。我們在一棵低矮的樹下停了下來,近距離地欣賞著栗花。
“噯,你說栗花怎么長成這個樣子,像我小時吃過的‘江米條’,又似長長的毛毛蟲,還像黃茸茸的狗尾巴草。”第一次見到栗花的姑娘驚訝地說。
“不對,我看栗花像繡女精心織就的絲絳,還像姑娘纖巧的手指。”另一個姑娘分辨道。
栗花,的確與眾不同,它沒有圓圓可愛的臉龐,也沒有艷麗動人的光彩,它就像山里的姑娘,大方、淳樸、含蓄、實在……
那棵六百歲的“板栗樹王”,深藏在山坳里。高大的樹冠,粗壯的身軀,蒼勁的臂膀,嫩綠的枝葉,飄香的花穗,歷盡滄桑卻“青春依舊”,讓人肅然起敬。當地人已將它重點保護起來,在其枝干上安裝了托架.據說每年它還能結出上百斤的栗子。難怪人們對它頂禮膜拜,視為神樹。
在大黑汀庫區,遇到一位四十歲上下的養蜂人,他把一個個蜂箱搬到了栗林之中。蜜蜂們嚶嚶嗡嗡,不知疲倦地飛來飛去,為人們釀蜜,為花兒授粉。這可樂壞了養蜂人,“今年春天雨水好,栗花開得旺,蜜蜂產蜜多,收成也錯不了?!别B蜂人如是說。
“栗花蜜甜嗎?好吃嗎?”沒吃過栗花蜜的我詢問道。
“栗花蜜,不僅是天然的滋補品,還是女人的護膚品,還有藥用價值,能治好多病呢!”養蜂人自豪地說。
細細想來,栗樹是一種平凡而品質高尚的樹,它雖沒有楊樹高大挺拔的身軀,沒有桃李艷麗多姿的風采,也沒有荔枝高貴典雅的名氣,但它全身都是寶,生長在貧瘠的山地上,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無怨無悔……這不正像山里的遷西人性格和品質嗎?誰說平凡不美麗?誰說平凡不偉大?
春華秋實。十月板栗咧開嘴,紫紅臉頰迎客來。感興趣的朋友,和我再來遷西,享受采摘板栗的樂趣。品嘗香糯滿口的板栗,保準你一輩子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