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天驥
同仁堂掛燈籠
文/馬天驥
小時候,我常聽一些老人說,做廣告沒人比得上同仁堂。例如,在大清朝每逢會試時,全國各地的舉子齊聚北京城。其時正逢夏季,暑熱難熬。到京后,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出現對天氣的各種不適應,怕自己頭暈目眩影響考試,多年的心血毀于酷熱,心里特別著急。就在這時,同仁堂藥店給大家送來“平安藥”解暑。大家在驚喜之余,又不免有些擔憂:因為大家久聞同仁堂的盛名,更知道該店是給皇帝供藥的名店,所以送來的“平安藥”價格肯定便宜不了。
就在大家喜憂參半之際,送藥的同仁堂大掌柜說:“這是我們同仁堂送給各位舉子的,分文不取,只祝各位金榜高中?!庇谑牵娕e人欣喜若狂,交口稱贊,連呼同仁堂真是“及時雨”“活菩薩”。試想,眾舉人可都是文化人,是未來各級官員的候選者。同仁堂抓住這個機會“雪中送炭”,真是高明。這些舉人回到自己的家鄉一宣傳同仁堂的義舉,同仁堂不出名才怪呢。這樣收到的廣告效果,是多少錢都難買到的。
再如,那時候北京城里經常挖溝,包括“城溝”。但有些年人們發現,每當夜幕降臨時,在開溝的地方,都有上寫“同仁堂”三個大字的燈籠懸掛照明,以防行人不小心掉進溝里。京城百姓管這種燈籠叫作“溝燈”。那時候的夜行者,大多是為謀生而奔波的貧苦百姓,如小販、挑夫等,也有到處乞討的窮人。同仁堂的這一善舉,真是讓這些人大大受益。看著那書寫著“同仁堂”三個字的救命燈籠,想想若沒有這些燈籠摔進溝里的后果,人人都感謝同仁堂、稱贊同仁堂、記住同仁堂,這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人心。
同仁堂藥店還曾有冬天設粥場救濟饑寒之人和辦義學、舍藥等善舉。這些舉動再加上其產品貨真價實,大概就是同仁堂至今仍盛名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做善舉,關鍵也要有“看人行事,投其所好”的眼光和頭腦。
(劉文珍摘自電子工業出版社《閑話北京往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