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的增長點向戰略支柱產業的跨越——自治區成立60周年旅游業發展成就綜述
自治區旅游局
自治區成立60周年來,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新疆旅游業實現了由新的增長點到先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轉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新疆長治久安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284個,其中5A級景區9個、4A級景區61個、3A級景區90個,旅游景點1171處。新疆旅游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在向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支柱產業邁進。
一、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疆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一塊寶地,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景色宜人。在這塊美麗神奇、廣袤遼闊的大地上,有高聳云端的山巒,雄渾挺拔的雪峰,巍峨壯美的冰川,翠綠如茵的草原,浩瀚無垠的沙漠,蒼翠茂密的森林,碧波幽深的湖泊,湍急清涼的河流,還有眾多的盆地、星羅棋布的綠洲以及幽思懷古的歷史遺存、美幻絕倫的名勝古跡。依據《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新疆有旅游景點1171處,分別歸入67個基本類型,占全國分類系統類型總數的90.5%。旅游資源中自然旅游資源有25個基本類型,占全區類型總數的37.3%;人文旅游資源有42個基本類型,占全區類型總數的62.7%。自然旅游資源中水域風光和生物景觀類基本類型較齊全,分別占全國分類系統中同一類型總數的100%;人文旅游資源中古跡與建筑類有28個基本類型,占全國分類系統中同一類型總數的87.5%,占全區基本類型總數的41.8%,是我區的優勢旅游資源類型。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文化底蘊厚重的人文景觀以及濃郁質樸的民俗風情,形成了豐富多樣、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旅游資源,具有總量大、類型多、層次高、組合優、功能全的特點,無不令中外游客神往而嘆為觀止。
二、高位推動為旅游發展提供了的堅強保障
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在規劃發展、項目資金、政策法規以及機制體制等方面不斷加大支持力度,為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保證。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全國19個省市對口支援使新疆進入了一個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新時期,新疆旅游業乘此東風邁上跨越式發展快車道。按照張春賢書記提出的“重新思考、重新認識、重新定位、重新謀劃”總體要求,2011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召開全區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推進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意見》(新黨發【2011】10號文件),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把新疆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發展資金由2009年的400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2億元,資金額度增加5倍。全區15個地州市中,14個地州市召開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13個地州市已將旅游業確定為戰略性支柱產業。自治區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我區旅游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的通知》和《促進我區旅游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2012年頒布實施《自治區旅游條例》,出臺了《新疆星級農家樂等級劃分》、《自治區鄉村旅游示范單位評定》等多個地方標準,新疆旅游發展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全面得到完善,新疆旅游業發展進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階段。
三、頂層設計引領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新疆旅游業發展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完成了全區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我區完成伊犁國際旅游谷、大喀納斯、大那拉提、阿勒泰千里畫廊、可可托海、巴音布魯克等多個規劃,規劃體系更加完善健全,形成“三帶四軸五區七線”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將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集散中心、把南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戰略目標。2014年自治區旅游局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心一地”規劃建設工作,編制完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烏魯木齊國際旅游港規劃》,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集散中心規劃》、《南疆絲綢之路文化和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自治區旅游業“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新疆旅游大廈破土動工。在烏魯木齊成功召開了兩屆新疆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發展會議,簽署了《烏魯木齊宣言》。伊犁國際旅游谷、塔城邊境旅游、阿爾泰山(阿勒泰)區域國際旅游合作實驗區、昌吉州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創新區加快建設步伐,為擴大旅游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加強國際國內區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礎。新疆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實現了由新的增長點、先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到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轉變。
四、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精品化建設成效顯著
旅游投資逐年增大,精品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增強,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發展空間不斷拓展,使得新疆旅游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產業體系更加完善。新疆旅游聯盟公司正式成立,新疆西域旅游集團已在上海證交所成功上市,成為我區旅游板塊成功上市第一家,旅游集團化已取得突破,成為新疆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新的路標。據統計,2014年全區完成旅游投融資353億元,是2009年的10倍,涵蓋了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景區、智慧旅游、鄉村旅游、新業態旅游等共計30余類655個項目,比2009年增加了8倍。
2014年底,我區旅行社已發展到340家,相比2009年增長了45%;S級滑雪場28家,比2009年增長40%;星級農家樂發展到1050家,比2009年增長132%;A級旅游景區284家,比2009年增長50%。其中,5A級景區從2009年的4家增加至2014年的9家,目前仍有16家景區正積極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喀什噶爾老城景區、帕米爾高原塔吉克風情景區已經通過國家旅游局驗收。2015年我區5A景區數量有望達到10家,位列西部第一,全國第三,新疆旅游精品集群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精品景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旅游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旅游產品體系更加健全。全區旅游行業按照張春賢書記提出的“開發新產品,推出新線路,培育新業態,努力使旅游業再有一個大的發展”指示精神,加快推出旅游新業態形式。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一心一地”十大工程建設,做好旅游商品開發銷售,著力打造“新疆禮物”旅游商品品牌,提升新疆土特產品、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對擴大就業渠道、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脫貧致富產生積極效應。推出100個新業態重點項目總投資逾547億元的建設工作,項目涵蓋了自駕營地、房車旅游、溫泉度假、主題文化、沙漠特種、旅游演藝、現代酒莊、健康養生、低空觀光、商業旅游、濕地觀光等多種形式。開展多層次旅游節慶活動,創新舉辦了中國西部冰雪旅游節、新疆冬季旅游產業交易博覽會、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伊犁、烏魯木齊、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紛紛推出具有當地特色、市民喜聞樂見的旅游節慶活動。旅游新業態的發展,既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圍繞自治區穩定和發展大局,服務民生拉動消費的重要途徑,我區旅游在“商、養、學、閑、情、奇”旅游新六要素的拓展和延伸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旅游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綜合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五年來,累計接待國際國內游客2.21億人次,年均增長25%;累計實現旅游總收入2647.35億元,年均增長27.2%。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4.3%提高到7%。2014年,新疆旅游接待國內游客4802.52萬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128.91%,國內旅游收入619.53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50.02%。入境游客150.17萬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3.2倍,旅游創匯4.97億美元,同比2009年增長2.6倍。旅游人次和消費水平均翻了一番。
今年以來,隨著自治區社會穩定形勢的好轉和輿論宣傳的積極引導,以及一系列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上半年,新疆旅游市場呈現快速恢復性增長態勢,新疆旅游業已全面回暖,全疆共接待國內游客1568.42萬人次,同比增長15.78%;國內游客總消費220.7億元。接待入境游客66.77萬人次,同比增長7.82%,入境旅游消費1.83億美元。
十三五是我區建設旅游強區的關鍵時期,我們將以張春賢書記提出的“特色為要、文化為魂、自然為基、人民為本”為總遵循和總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旅游援疆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一心一地”戰略,著力打造新產品,開發新線路,培育新業態,持續推進旅游深化改革,力爭將旅游業打造成為自治區戰略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和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服務業,將新疆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集散中心。
預計到十三五末,力爭實現旅游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綜合指標達到旅游大?。▍^)水平,旅游服務質量與國際接軌,旅游市場秩序和發展環境優化提升,旅游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旅游帶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幅提升。接待入境旅游者500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達2億人次、旅游消費總額力爭達到2千億元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