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春季過去,宜蘭因秋冬多雨寒冷,二期稻作實行休耕。也因此六月稻米收割后,一直到蔬菜秋作開始前,在農事的空檔里人們彷佛也放了一場屬于熱天的假期,就連此時的菜園與農家的餐桌也僅剩地瓜葉、紅鳳菜這類耐得住暑氣的蔬菜。
宜蘭的夏季雖不若南部的烈日逼人,但暑氣接連高漲,總在這個時節想往海里去,所幸依山傍海的蘭陽平原,北端有頭城及壯圍沙灘;南端有南方澳的礁巖海岸,兩者雖在同一條海岸線綿延,卻有著不同的風情。壯圍的黑沙灘,和著潮汐來去,是觀賞龜山島最適宜的地方,游客可在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永鎮廟旁租借單車,沿著與海岸平行的海堤騎乘,一路海風暢快,兩旁還有防風林夾道,遮擋了些許夏日艷陽。若八月時來訪,林間穿插的桑葚樹正值果季,我最喜歡騎一段就停下來采果,品味盛夏豐藏的自然酸甜。
往南來到南方澳一帶,海潮澎湃,漁港所帶來的熱鬧節奏截然不同于廣闊甚至些微荒涼感的壯圍海邊。因黑潮帶來豐富的洄游性魚類,南方澳漁港鯖魚、鯊魚、鬼頭刀等漁獲量皆十分豐厚,早期就吸引了遠從恒春半島、小琉球、澎湖來此長駐定居的漁民,極盛時期也造就了南方澳曾為臺灣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曾聽一位兒時的阿姨聊起她的家鄉南方澳,說那時因來此討生活的漁民多,家里平房于是分隔成許多間小房室出租給眾多漁民,那時家里人多熱鬧,每逢節慶住客總會喚她唱曲子給大伙娛興。于今的南方澳,漁獲量與熱鬧程度已不若以往,但港邊的南天宮保內,從那尊全臺唯一以純金打造的金身媽祖身上,仍可感受到昔日的輝煌盛況。
熱鬧的漁港。
居住宜蘭,一到炎熱的夏季,人們也會到鄰近的涌泉、溪流泡水,海邊玩水更是重要項目。來到南方澳的豆腐岬,豆腐岬外圍的防波堤將起伏動蕩的海波隔絕在外,因而海面平靜,縱身潛入沁涼的海水中,有熱帶魚在珊瑚礁穿梭,礁巖上還有螃蟹與螺貝,上岸后不妨在漁港買上金鉤蝦或幾尾赤鯮之類的當季鮮甜漁貨,倘若不方便煮食,漁港四周也有多家餐廳可大啖海味。
豐厚的漁獲量吸引許多漁民來此長駐定居。
位于蘇澳鎮的南方澳,往南循著蘇花公路蜿蜒就能抵達花蓮了,或許是因為比鄰花蓮,在南方澳所接觸的居民或漁夫,與宜蘭靠山、靠平原的人們帶給我較為內斂質樸的印象不甚相同,漁港的人較為豪邁,充滿了海洋性格,這正好也是山與海給我的感受—— 一個沉穩內斂,一個豪放不拘。
南方澳豆腐岬,浮潛所抓到的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