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戴著重點扶貧帽子,到一天一兩個億的建設投入,平潭的發展,搭上了國家戰略及政策紅利的火箭。我們的編輯團隊在平潭一周,看到被納入國家“國際旅游島”規劃的平潭正在蛻變:動輒數億的開發項目,一公里七千萬成本的觀光隧道,一個手拿兩千五百萬投資的小小村莊……自貿區、自由港、閩臺合作窗口、國際旅游島,四年前,迎來第一座跨海大橋的平潭人還不知道他們可以擁有這么多的夢想,而這些夢想的實現,多承載在旅游之上。
在這種稱得上沸騰的平潭式興奮中,我們實地體驗、觀察,關心到另一個問題:國家、政府已為平潭畫出主線,但平潭的細節,還需靠在地力量、社區營造、村落活化等一一勾勒實現。這兩者缺一不可。正如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夏鑄九所說:旅游規劃如何與地方社區的利益結合,如何在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引導與發展地方社區自身的力量,幫助地方社區成長才是值得嘗試的。
幸運的是,平潭趕上了一股潮流:因為鄉村、旅游的持續火熱,以及十多年來眾多古村古鎮不計后果的迅猛、同質發展帶來的后遺癥,現在的旅行者、旅業以及政府都很清楚,我們不想再在破壞中旅行,在旅行中破壞,我們不需要一樣的商業街,不需要一樣的度假村。我們對傳統、建筑、村落的價值認知跟十年前不一樣,能夠接觸到的境內外先進經驗也不一樣。這是好的氛圍。
在平潭我們也見到了一些嘗試。比如開酒吧和民宿的陳為義和阿土伯。平潭鄉村旅游規劃的示范點白青鄉,也已有臺灣規劃團隊介入,負責在地的社區營造,并推動在建的“國際青年旅社”項目。
不過在地力量的培育,勢必是要慢的。對平潭旅游的發展,夏鑄九最擔心的是“在還沒有看見真正發展苗頭的時候就先急著把平潭島上的傳統石頭厝村落給拆除了”,所以,當聽到平潭旅游局局長說“國際旅游島”要“慢慢來”時,我們感嘆這是多么可貴的進步。在地力量的培育,還要有強大的價值共識,就像日本的妻籠宿,它是日本“町”的保存第一街,當同質性的觀光紀念品充斥街區時,居民通過社區會議討論出這不是他們要的目標,他們自己決定不再這樣做。
不過有件事平潭倒是可以快快動起來。淡旺季明顯的平潭,常態旅游的形式還是很粗暴的“花25元看幾塊大石頭”,可大海饋贈給平潭的126座島嶼有太豐富的玩法,我們就發現有一群人在這里玩風箏沖浪、騎行、無人島……怎么把這些資源梳理成特色,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其成為大眾可旅行的方法,是平潭應該快快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質量低劣、規模驚人的大眾旅游侵入這美麗島嶼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