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禹 艷
?
河流也能家庭承包
文/禹艷
朋友去德國讀書,回來講了一個有趣的見聞。在德國學習期間,朋友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暮色將近的傍晚沿著河邊散步,看著垂柳倒影映在澄明如鏡的河里,河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在水草間暢游,陣陣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感覺愜意極了。這河邊散步還給朋友帶來了意外的收獲,以下就是朋友的講述—
到達德國不倫瑞克市的當天,我受邀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家住在市郊,附近草木蔥郁,河流環繞,風景十分怡人。飯后,我們去散步。走前他去儲物間拿出一張1米多長的打撈網。“散步帶這東西干嗎呀?”我詫異地問。“我承包了附近的一段河流,散步時正好經過,順便去看看河面有沒有垃圾。”他告訴我。承包河流?朋友不是在國企上班嗎?我更疑惑了,問:“你當環衛工人了?”朋友搖了搖頭,笑著說:“不是,只是一小段而已,不耽誤正常上班,而且很多家庭都搶著做這件事呢。”
原來,德國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奇跡”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許多河流成了污水溝,河中幾乎看不見魚類。后來各地陸續設了環境警察以保護河流,還出臺了不少涉及河流保護的法規,但因為德國境內水道縱橫,保護起來相當困難。為了長效久治,政府發動每家每戶參與到河流保護中來,市政部門提出了將河流承包給附近居民的倡議。
“當然,并不是誰想承包就能承包的。”朋友補充道,“雖然是自愿原則,但承包者要與河流管理部門簽訂合約,還要接受培訓,要堅守承包河流的職責,學習如何管好河流等。還要會使用測試工具對水質進行采樣檢測,一旦發現自己承包的河流有污染了,要及時上報給環保警察。我每天都會查看這段河流,有時是飯后散步時,有時是晨練的時候,看河里有沒有泛起泡沫,有沒有死亡的魚蝦或生活垃圾等。”
“做這些是純粹的義務勞動嗎?”我又問。朋友滿足地笑了起來,說:“肯定不是啊,我家承包的那1公里,不僅不用交物管費,每月工資稅還少交一些呢。政府會按承包時間的長短和河流的長度,開出相應的優惠。”原來如此,這樣的大利好,也難怪每個家庭對此那么熱情用心了。
從德國回來有一段時間了,每當我路過某條河流,聞到隨風飄來的陣陣惡臭,或是看見環衛工人在辛苦地打撈河里漂浮的垃圾時,總會想起德國那一條條碧清的河流。“保護河流、愛護家園”的口號總不絕于耳,德國將河流承包給每個家庭的舉措,無疑將之落到了實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侯亞林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