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我國空間站大型機械臂初樣力學環境試驗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近日組織完成了空間站大型機械臂初樣結構臂力學環境試驗。空間站機械臂是我國載人航天三期工程的四大關鍵技術之一,主要用于空間站在軌組裝、在軌維修、貨物搬運與轉移、輔助航天員出艙等活動,是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的關鍵裝備。我國空間站機械臂首次采用了自主爬行和雙臂組合操作的模式,實現了大范圍大負載操作以及局部精細化操作,突破了16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次試驗是我國空間智能機器人系統進入工程研制階段后的首次大型試驗項目,對于深入了解空間機器人系統的力學性能、確定大型復雜空間機器人系統級試驗條件和方法意義重大。
中國自主研制快速溫變環境試驗箱填補國內空白
近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702所自主研制的快速溫變環境試驗箱投入使用。該試驗箱可模擬衛星在太空的高低溫環境,進行溫度沖擊試驗。
該試驗箱溫變速度快,從最高溫至最低溫396 ℃的環境溫變區間內,溫差相互轉換只需10 s,填補了國內溫變環境試驗技術的空白。
該試驗箱采用閉環溫差調控系統,能夠快速轉換溫度。試驗箱內高溫極值為200 ℃。在低溫方面,702所創新地采用液氮為制冷介質,使低溫試驗環境極值達到零下196 ℃。
510所研發的電推進系統通過可靠性試驗
據悉,9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0所獨立自主研制的中國首臺200 mm離子電推進系統的地面壽命及可靠性試驗累計工作時間已突破9 500 h。
據介紹,采用離子電推進系統替代化學推進,執行全電推進方案,使衛星“瘦身”至2 t以下,省出來的空間和重量可安裝更多科學設備或通信載荷。據透露,我國未來發射的新型通信衛星將搭載電推進系統出征太空,并在我國航天器上全面應用。同時,我國2020年建設的空間站也有別于美、俄兩國的國際空間站,它將使用電推進技術進行軌道維持,每年可減少幾十噸靠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的燃料。航天專家說,預計在3至5年內,中國能夠實現航天器的“全電推進”。
強度所完成真實飛機驗證噪聲主動控制技術試驗
近日,中航工業強度所在陜西漢中順利完成了某型飛機地面開車狀態下艙室噪聲主動控制系統降噪效果驗證試驗,該試驗是國內首次在真實飛機噪聲環境下來驗證噪聲主動控制技術的試驗。
在國外,噪聲主動控制技術已作為控制渦槳飛機艙室噪聲的重要技術手段,在SAAB2000、A400M、Q400等機型上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內,此項技術正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在航空產業中廣泛應用。
中航工業強度所組建減振降噪技術攻關聯合團隊,借助航空基金等預研項目,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控制算法軟件以及硬件系統,并完成模擬機艙段結構、Y-7機身平臺等的效果驗證。
在實驗室內完成相關測試后,為了驗證該系統在真實飛機環境中的性能,強度所與陜飛公司積極協作,利用飛機地面開車的機會,來驗證控制系統的效果。飛機艙內噪聲主動控制效果驗證,實現了預期目標。
工程技術研究院的海洋管道全尺寸彎曲疲勞試驗技術研發成功
近日,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的復雜服役環境下海洋管道全尺寸彎曲疲勞試驗技術研發成功,填補了我國海洋深水管道全尺寸疲勞性能評定技術領域的空白。
在引發海洋管道事故的諸多因素中,疲勞損傷是導致海洋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工程技術研究院依托國家863項目《深海油氣輸運高強厚壁管材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建立基于ECA評估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對海洋管道服役環境下的隨機載荷譜進行合成擴展,優化設計了全尺寸疲勞試件的載荷施加模型與邊界條件,解決了全尺寸疲勞試件交變應力檢測、多通道應力應變耦合處理與實時監測、疲勞斷口追溯分析等技術難題,完成了高壓環境多組全尺寸管道疲勞試驗研究,形成了復雜服役環境下海洋管道全尺寸彎曲疲勞試驗技術。
復雜服役環境下海洋管道全尺寸彎曲疲勞試驗技術,不僅提高了我國海洋深水立管疲勞分析與破壞機理研究水平,而且解決了全尺寸海洋管道在復雜服役環境下的疲勞性能評估與疲勞壽命預測的技術難題。
彩虹-5無人機首飛成功
今年8月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十一院研制的彩虹-5無人機在甘肅圓滿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標志著我國最大的活塞動力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研制成功,為彩虹無人機向大型高端無人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與彩虹-4無人機相比,其各項性能指標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具有載荷能力強、航時長、可靠性高、擴展能力強等突出特點,屬于國內無人機系統中的高端無人機產品。
彩虹-5無人機系統是一種多用途無人機作戰平臺,屬于大型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主要執行長時間偵察和監視、電子戰、偵察打擊一體化等任務。彩虹-5無人機平臺立足彩虹系列無人機成熟技術,應用概念創新,可滿足國內中高空無人機改進和國際市場對察打一體無人機系統的雙重需求。
我陸軍新型主戰裝備基本完成高原適應性試驗任務
近期,昆侖山腹地,兩陸軍新型主戰防空裝備高原首次試射的成功,標志著我陸軍新型主戰裝備已基本完成高原適應性試驗任務。據介紹,為全面系統地解決陸軍裝備高原作戰使用問題,加快高原高寒山地部隊裝備建設步伐,陸軍新型主戰裝備高原適應性訓練早已開展了5年,全面驗證了70多型武器裝備和百余型配套系統的高原適應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高原試驗是總裝機關近年來持續組織開展的重大專項試驗任務,參試官兵克服高原惡劣環境,考核了陸軍新型主戰裝備高原作戰適應性的運輸、環境、人機、保障、編成等要素,成功地獲取了58 000多組高原試驗數據,深入研究了高原環境對新型主戰裝備的作用機理和影響規律,為高原山地部隊作戰訓練、裝備高原適應性改進奠定了理論基礎。
德國萊茵TUV將太陽能電池板可靠性評估試驗時間減半
9月9日,德國萊茵TUV日本公司(橫濱市)宣布,將開始提供“高加速溫度循環試驗服務”。據稱,評估太陽能電池板的長期可靠性時,只用原來標準試驗時間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即可。
TUV透漏,通過加入研究出的加速條件,用約1個月的試驗時間(加上試驗前后的輸出評估等在內為8周),就可評估在實際使用環境下相當于7~10年左右的電池板長期可靠性。結果是,原來需要2~3個月的試驗現可縮短至約1個月。
該服務還驗證初期的額定輸出功率,對初期性能和長期可靠性分為3個等級。由此,所評估電池板的性能和可靠性水平就明確,可作為選擇產品時的對比驗證、收貨檢查及第三方檢查機構的資產再評估應用。
飛機結構中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缺陷的先進檢測
10月8日,NLA Diagnostics LLC公司開發了一種航宇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和結構損傷的沖擊共振檢測方法。該方法是一種無損檢測方法,通過輕輕碰撞材料能從結構的一側探測另一側的缺陷,信號響應和功率譜的自動分析有效區分未損傷和損傷材料。
NLA Diagnostics公司制造了一種獨特的手持儀器,被稱為NLAD Cheetah,專門用于各種材料和結構沖擊共振技術應用,沖擊速度為每秒10下。這種方法可以檢測由于鳥撞和其它飛射物的沖擊,以及服役過程中的疲勞和熱損傷引起的飛機控制面、機翼、旋翼、短艙、雷達罩、渦輪風扇葉片和機身等產生的損傷。
太空制造公司開發出可在真空環境中使用的3D打印機
近期,太空制造公司宣稱開發出一種新的可以在真空環境中使用的3D打印技術。這種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真空兼容的擠壓頭”已經在地面真空腔體內進行了測試。
雖然已經驗證,此項技術可以在微重力環境下、在真空環境中使用,但此項技術能夠在國際空間站外面實際使用還面臨諸多挑戰,包括: ①太空制造公司研究人員需保證被打印的物體在太空中陽光直射下具有較長使用壽命;②另外一個需要克服的主要問題是打印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已經知道3D打印工藝對溫度極其敏感,在太空軌道運行的物體要經受得溫度范圍是-150 ~120℃。3D打印設備或將在陰暗處、極低溫度下進行工作。
如果太空制造公司能夠攻克這些難點,將在理論上證明:只要原材料供應充足,即可采用大型3D打印機在太空環境中打印大型結構件。因為原材料可以壓實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更方便,而無需返回地球進行打印零部件。
中國硫化鋰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有望推動電動汽車進步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躍鋼課題組自主研發設計了原位掃描/透射電鏡電化學芯片,實現了其對硫化鋰(Li2S)電極充電過程的實時觀測;在充分理解Li2S充放電機理的基礎上設計了高氮摻雜石墨烯負載硫化鋰材料作為電池正極,并通過控制充電容量和電壓,顯著提升了Li2S容量利用率及循環壽命。
研究人員為提高鋰硫電池的容量利用率和循環壽命,通常會將硫填充至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導電性的多孔材料中(如:碳納米管,多孔碳,石墨烯和碳纖維等)。張躍鋼課題組在前期研究工作中發現氧化石墨烯上引入氮摻雜官能團,不僅可以有效減少多硫化物在電解液中的溶解,而且可優化多硫化物在沉積過程中的分布(Nano Letters,2014, 14, 4821-4827)。為了更好地改善Li2S的容量利用率以及循環壽命,該團隊利用原位表征技術研究了Li2S溶解和再沉積機理,進而提出將最初活化電池電壓調控到3.8 V,然后通過控制電壓(1.7~2.4 V)和充電容量可有效阻止長鏈可溶性多硫化物的形成。該充放電調控方法讓電極在充電過程中保留了一部分不可溶的Li2S作為種子,使得Li2S材料能夠有效地活化和均勻地再沉積。此外,該研究通過在氮化處理前的氧化石墨烯表面包覆葡萄糖,有效增加了石墨烯的折皺率和彎曲率,進而為多硫化物提供了更多的負載位點;反應過程中利用氨水和高溫氨氣熱處理的方法使得氮摻雜量提高至12.2 %;該高氮摻雜石墨烯材料不僅具有高導電性,其表面氮官能團更能有效減少多硫化物的溶解,優化Li2S的均勻分布。利用該高氮摻雜石墨烯-Li2S復合正極材料所制備的鋰硫電池在2000圈(1C)循環后其容量仍能保持318 mA h g-1(按硫元素重量折算為457 mA h g-1),3000圈(2C)循環后仍能保持256 mA h g-1(按硫元素重量折算為368 mA h g-1),是迄今為止所報道的最長循環壽命。
該研究工作首次利用了新開發的原位掃描電鏡和原位透射電鏡芯片技術實現了對硫化鋰電極充電過程的實時觀測,并在研究充放電機理的基礎上,開發新的電壓-容量調控機制,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高氮摻雜負載硫化鋰的電極材料,為高能量的Li2S-C /Li電池的應用打開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汽車零部件及材料實驗室循環腐蝕試驗方法》標準啟動會在上海召開
2015年9月19日,《汽車零部件及材料實驗室循環腐蝕試驗方法》標準工作組啟動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涵蓋了汽車主機廠、材料廠商、檢測單位等32位專家參加。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防腐蝕老化分會(籌)的秘書長黃平主任致辭,并指出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批準、歸口并指導制定的標準相比,GB國家標準更具廣泛性和開放性,而且制定周期會縮短很多,一般一個標準會在一兩年內制定或修訂完成。
會議針對試驗方案中的7種實驗室腐蝕試驗方法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戶外腐蝕試驗具體的試驗條件和如何開展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目前,與汽車涂層、涂料相關國家標準僅有3個:GB/T 13492-1992,GB/T 13493-1992和QC/T 484-1999,而且版本較老。建立統一標準,有利于國內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對標與提升。通過完善基礎的試驗方法類的標準,有利于汽車涂層、涂料標準的完善,并為汽車防腐蝕與老化分會的技術平臺提供成果輸入。

第十屆汽車測試及質量監控博覽會(中國)圓滿拉下帷幕
第十屆汽車測試及質量監控博覽會(中國)于2015年9月15-17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舉行。十周年的盛會,規模為歷年最大,覆蓋展館的兩個樓層,規模達到17 000 m2。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94家參展企業展出了先進的技術與最新的產品,吸引了近一萬名客戶觀眾到場商談與觀摩。
中國汽車工業的持續發展以及在國際汽車工業的地位,離不開汽車的質量安全、產品的測試與評估,包括零部件的壽命與可靠性測試、車輛在各種條件環境下的功能可靠性測試、碰撞安全測試以及不間斷整車耐久性測試。本次展會匯聚了世界領先的測試設備供應商和測試服務提供商,參展商均來自全球汽車測試和質量監控領域的知名設備商及先進的測試服務機構、系統解決提供商,包括美國MTS、日本Horiba公司、法國BIA、意大利Angelantion測試技術公司、德國AMS GMBH、英國AB Dynam ics、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ATLAS公司、愛斯佩克、富奇德弘、愛派泰克等等。展品范圍包括汽車測試設備及質量監控技術;汽車零部件測試和技術服務;汽車碰撞測試技術及設備;各種模擬環境場地設備;以及軟件開發和質量監控系統等方面。
《環境技術》雜志作為本次展會上數量有限的三家媒體單位之一,在為期三天的展會期間,進行了全程的跟蹤與報道。對測試設備商、測試服務機構以及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等單位進行推廣宣傳,雜志在行業內受到一致的好評,無論是參展的測試設備商、測試服務機構,還是現場的觀眾,紛紛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本次展會《環境技術》雜志受到客戶、觀眾的踴躍關注,達到參展的預期效果。
為增加展會的專業性及業內交流,展會還設置了兩個技術交流演示區,舉辦一系列的專題講座,包括車輛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設計與優化、在高海拔高度或極端氣候條件下進行車輛測試的氣候和移動解決方案、與最終使用環境相關聯的疲勞損傷譜在加速試驗中的應用等汽車測試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
第八屆中國(廣州)汽車零部件論壇將于11月13日召開
2015年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汽車市場競爭形成的新格局,購車者對零部件品質要求的提升、新能源技術的應用、智能互聯技術的發展紛紛成為汽車零部件企業關注的熱點。為探索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途徑,促進汽車零部件行業轉型升級發展,一年一度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盛會——“第八屆中國(廣州)汽車零部件論壇”將于2015年11月13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展館,與“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及售后市場展覽會暨第78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共同舉辦。
中國(廣州)汽車零部件論壇”始于2008年,論壇始終圍繞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的熱點技術問題,邀請行內知名企業、學者及技術專家與業內代表進行深入探討,歷經7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影響力較大的專業技術論壇,其專業性和影響力獲得行內代表的高度認同。 本屆論壇將秉承以往的技術優勢,以“市場準入 · 同質配件 ·節能環保 ·智能互聯”為主題,盛邀來自國家及省市有關部門、著名整車廠商、零部件廠商及相關行業組織的領導、學者、技術專家和權威媒體的代表,共同探討汽車零部件國內外市場最新準入要求,分析后裝市場同質配件的現狀與出路,關注汽車節能環保技術的發展,聚焦互聯汽車、智能汽車發展趨勢,助力汽車零部件行業產業升級。
核電站材料與可靠性國際研討會在沈陽召開
9月21-23日,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聯合主辦,第四屆核電站材料與可靠性國際研討會在沈陽召開。來自中外核電站材料領域的69家單位的205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邀請美、日、韓等國核電站材料領域的國際專家到會并作專題報告。會上,與會代表圍繞“評估核電站關鍵部件的壽命、安全性與可靠性”、“核島重要部件的研究、設計與制造中的材料問題”、“核電站運行中的現場材料損傷”、“關鍵部件中材料環境損傷的行為和機制”、“減緩、防護和監測/檢測核電站材料損傷的技術”、“核電關鍵部件的應力腐蝕”和“核電材料腐蝕的先進分析技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據悉,核電站材料與可靠性國際研討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對推動核電站材料領域的同行國際交流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