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奕,李佳暖,張 姍,袁萬哲,孫繼國
(1.河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河北保定071001;2.河北省獸醫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1)
隨著我國集約化養豬的發展,規模豬場越建越多,規模豬場母豬基數大,產仔多,各種病情時有發生。仔豬腹瀉病己成為困擾我國養殖戶的一大難題,在各地豬場引起的危害日益明顯。盡管對該病的研究在防制、營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因其病因復雜,給預防、治療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輕度腹瀉會導致仔豬營養不良及生長受阻,嚴重腹瀉則導致仔豬脫水、成為僵豬、甚至死亡,因此,調査了解仔豬腹瀉病的發生,明確其流行的特點和規律,對有效防控該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細菌性和寄生蟲性等三大原因,臨床上以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最常見,危害最重。下面主要介紹仔豬常見的幾種病毒性和細菌性腹瀉病的鑒別及其綜合防治措施。
1.1.1 流行性腹瀉病毒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以嘔吐、腹瀉和食欲下降為基本特征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豬均易感,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病率達100%,成年母豬為15%~90%。具有明顯季節性,在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世界的養豬產業。
1.1.2 輪狀病毒
仔豬輪狀病毒性腹瀉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輪狀病毒可感染多種幼齡動物(包括仔豬、犢、羔、駒、犬及家禽在內) 。該病多發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發病豬多是8 周齡以下的仔豬,日齡越小的仔豬,發病率越高,發病率一般為50%~80%,病死率一般為10%以內。
1.1.3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消化道傳染病。以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致兩周齡內仔豬高死亡率為特征的病毒性傳染病。豬對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最為易感。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冬春寒冷季節,傳染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
1.2.1 仔豬黃白痢
仔豬黃痢又叫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主要癥狀以排出黃色稀糞和急性死亡為特征。仔豬黃痢一般在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由于該季節氣溫高、濕度大,影響仔豬的食欲,降低了機體的抗病力,同時氣溫高有利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仔豬白痢又叫遲發性大腸桿菌病,是10~30日齡以內的仔豬常見的腸道傳染病,臨診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狀糞便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嚴冬、炎熱及陰雨連綿季節發生較多。
1.2.2 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菌引起的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為敗血癥,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常發生于6月齡以下仔豬,特別是2~4月齡仔豬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
1.2.3 仔豬紅痢
仔豬紅痢是c 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發生于1 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新生仔豬多見,偶爾發生2~4 周齡以下的仔豬。0~3日齡發病率71.1%,4~7日齡為10.5%,第2 周為13.2%,第3 周為5.3%。死亡率一般在20%~70%。發病有一定的規律性,發病仔豬由于腸黏膜炎和壞死以排出紅色稀糞便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2.4 增生性腸炎
豬增生性腸炎是由細胞內勞森菌引起的豬接觸性傳染病,以6~16 周齡生長肥育豬易感,發病率為5%~30%,多數豬呈陰性感染。雖然增生性腸炎死亡率不高,但嚴重影響病豬生長,延長上市時間,因而是一種具有主要經濟意義的世界性疾病。

防制仔豬腹瀉,主要應采取綜合防制措施,如改善飼養、加強管理、血清制劑或疫苗的免疫預防、口服補液鹽等。并針對導致仔豬腹瀉的具體病因,采取不同的綜合性防制措施。
對病毒性腹瀉,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疫苗預防加以防制。
2.1.1 加強飼養管理
由于病毒性腹瀉病的發生發展與飼養管理密切相關,因此,保持豬舍及用具清潔衛生,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注意仔豬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豬初乳關,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旦發病,發病豬應立即隔離到清潔、干燥和溫暖的豬舍中,加強護理,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傳播。
2.1.2 疫苗防制
豬輪狀病毒病主要通過給母豬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徑進行預防,疫苗接種用豬輪狀病毒油佐劑滅活苗或豬輪狀病毒弱毒雙價苗對母豬或仔豬進行預防注射。油佐劑苗于懷孕母豬臨產前30 天肌內注射2 毫升;仔豬于7日齡和21日齡各注射1 次,注射部位在后海穴(尾根和肛門之間凹窩處),每次每頭注射0.5 毫升。弱毒苗于臨產前5 周和2 周分別肌內注射1次,每次每頭l 毫升。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防治要點是仔豬初生前6 小時應給予足夠的初乳。在母豬產前20 天應用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TGE-PED)二聯滅活苗,后海穴注射預防TGE 和PED 有良好效果。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危險,應嚴格控制,在未發病豬場不免。
2.1.3 藥物防制
由于病毒性腹瀉尚無特效治療藥,對于患病仔豬主要是采取對癥治療,如投服收斂止瀉劑,口服補液鹽,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抗菌藥物等防止繼發細菌性感染,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5%~10%)和碳酸氫鈉(3%~10%)治療脫水和酸中毒,供給大量清潔飲水和易消化飼料,加強護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近年來,對于中草藥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多。有研究證明有些中草藥配方在抗仔豬腹瀉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可用黨參、白術、茯苓各50 克,煨木香、藿香、炮姜、炙甘草各30克,取汁加入白糖200 克拌少量飼料喂服。也可選用地榆炭、肉桂、煅龍骨、神曲、煎煮飲或灌服,一日二次療效極佳。
主要從飼養衛生管理、疫苗預防和藥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綜合防制措施。
2.2.1 飼養衛生管理
在飼養管理方面,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嚴格控制引種,抓好母豬產前產后和仔豬的飼養管理和護理,新生仔豬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保護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消除各種誘發病因。
2.2.2 疫苗預防
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在產前14~21 天注射當地(場)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4 毫升/頭,發病嚴重的豬場,仔豬生后1~2 天注射本地(場)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2 毫克/頭,14~20 天注射2 毫升/頭,保護率可以達到93%。沙門氏菌的防制在30~40日齡用當地(場)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首免,70日齡進行二免。仔豬紅痢對種母豬在產前14 天和28 天各免疫1 次,每次5~10 毫升。
2.2.3 藥物防制
大腸桿菌病的治療可使用長效土霉素、頭孢噻夫、長效蒽諾沙星等進行三針保健。可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治療,如:復方新霉素、阿米卡星、乳酸諾氟沙星等與硫酸阿托品配伍,口服3~5 天能有效防治細菌性腹瀉,在仔豬黃痢發病嚴重的豬場可在仔豬出生后預防性投藥一周。沙門氏菌的防治可選用復方新霉素制劑、強力霉素、利高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等配合諾氟沙星扮料和飲水治療。豬痢疾的防治可使用痢菌凈,治療劑量為2.5 毫克/千克體重,混于飼料中,每個療程7 天,喂2 個療程,療程間停藥3天。再喂3 個預防量療程,預防劑量為100 毫克/千克飼料。豬增生性腸炎的治療可使用妙立素150 克+替米考星1 千克/噸飼料,全群飼喂,同時對于采食量下降或腹瀉明顯的病豬肌肉注射泰欣100(1 毫升/20 千克體重),連續3 天,每天1 次。
抗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配合一些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燥濕止痢的中藥治療效果更好。可用白頭翁2 克、黃連1 克、黃柏2 克、秦皮1 克、丹皮1 克,水煎分兩次口服,連用三天,同時給母豬口服中藥,方劑為白頭翁20 克、黃連10 克、黃柏20 克、黃岑20 克、金銀花20 克、烏梅20克、神曲10 克、山楂10 克、甘草5 克,研磨分2次喂母豬,早晚各一次,聯用2~3 天。
仔豬腹瀉在養豬業危害中居首位,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飼料報酬率較低、仔豬成活率下降、生長緩慢、生長發育停滯(即所謂的僵豬),甚至死亡。近年來在我國各省均有發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由于仔豬的腹瀉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防治仔豬腹瀉,主要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仔豬腹瀉的發生、發展與飼養管理密切相關,保持豬舍及用具清潔衛生,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一旦發生仔豬腹瀉應立即隔離和治療,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傳播,注意仔豬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豬初乳關,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等良好的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治仔豬腹瀉的基礎。針對性疫苗和敏感藥物的選用是防治仔豬腹瀉的技術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