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維莉
有目標才不會迷失方向
記者趙維莉


這個暑假你和朋友聚會了嗎?是不是每次出門前,父母都會“拷問”你要和誰一起玩?他們總是擔心你交到“壞朋友”,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從小,父母就希望我們能只和他們認為可靠的人在一起,這樣才不會學壞。那么這句自古就有的“名言”有道理嗎?如果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的時候,能不能減小它對我們的影響呢?
暑假對于很多同學來說,除了是對學習、生活狀態的調整,更是與老朋友們聚會的大好時光,而家長們也會打開方便之門,不過卻也有前提條件——你得如實匯報聚會的參加者都有誰,當然如果這些成員如果家長“不滿意”,你的聚會很可能就“打水漂”了。他們的理由是,你還小,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怕你交到壞朋友、被影響。
對于家長的這個拒絕理由,很多同學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分清是非,有能力去拒絕外界對自己的干擾,對于同學們信誓旦旦地保證,心理專家王穎老師卻表示,如果一個人想要完全不受環境的影響,除非有特別的意志力,否則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或多或少會被環境影響,甚至是全面的。
作為社會組成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其實都與自己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王老師表示,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為什么在一段時間的成長后,會有千差萬別,除了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之外,還有就是所處的環境不同所造就的。
“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會不斷接受各種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閱歷會逐漸的增多,開始形成自己的觀點,并把它作為自己的行動生活的準則,也可以說是底線。”王老師表示,當我們的行為開始有了底線,做事便開始有分寸了,那么對外界環境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對于一些事情就有了抵抗能力,不過她也強調,這樣的“防御能力”,一定是在自己有了一整套完整的認知體系之后,也就是說成熟的人生觀、時間觀以及價值觀成立之后,我們才可能突破環境的束縛,朝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
“比如同學們都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學習的是一樣的課本,授課老師也是同一位,但是到期末考試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家的成績有很大的差距,除了每個人的智力因素不一樣之外,還有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目標不一樣,有的同學希望自己成為學霸,可能會更用功一些,有的同學可能是在藝術上有特長,文化課稍微薄弱一些,這就是相同環境下所造成的差異,你不能說環境對誰的影響更大。”王老師表示,相對于外界的影響,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那么這是不是說,在我們有目標的情況下,外界的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就非常有限了呢?對此,王老師表示這還要對具體個案具體分析,同時特別強調,對于正在生長發育中的中學生來說,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與閱歷的積累,但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這些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對一些模糊事物的判斷還存在疑惑,很可能一個猶豫就會讓自己陷入麻煩。
“對于很多家長對同學們的交往限制,同學們要去理解,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意愿,但不能進行蠻橫的反抗,這樣到最后只能是兩敗俱傷。”王老師表示,同學們要了解,家長們正是出于對你們的關心與愛護,才會去關注你們每天接觸的人、活動的環境,畢竟在現今社會中,很多事物、很多人都具有較高的迷惑性,對于閱歷有限的同學們來說,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加之年少容易沖動,很容易被環境或他人影響,所以多聽聽父母的建議是非常有必要的。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好還是壞,更多的是要看個人的心理素養,“堅持自己、對自己有著非常明確期望的人,會利用環境帶給自己的優勢,幫助自己取得成功,然后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前進,但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無法分析出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反而會被環境所拖累。”王老師指出,環境與我們之間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互相利用”的關系,環境可以成就人,而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選擇更好的環境。
尤其是對于一個沒有主見與行為準則的人來說,會更容易被環境所影響,當他處在一個好的環境中,他會受到鼓舞,取得進步,但是在一個壞環境中時,就會隨波逐流,讓自己退步。所以要減小環境對你的影響,最關鍵的是就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以此來要求自己,這樣無論在什么環境下,你都不會迷失自己,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