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曾影響全世界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曾是沿襲千年的重要人才選拔制度,不管是利是弊,至少給很多人一個公平展示自己的機會。而這項制度,除了對我國的影響深遠,甚至對歐美許多國家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他們的考試制度、選拔方式都是從中國“取經”而來的,并且認為它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可與中國四大發明媲美。
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延續一千多年,其產生的影響是極為重大而深遠的,不管是利是弊,而且不僅僅是對中國,對歐美國家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有專家通過研究發現,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點破了——雖然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但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并非臆斷。
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其中,英國人對此最有興趣,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取仕手段,機會均等,公開考試。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后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據介紹,倆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采納。此后、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
西方當時有人驚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有專家表示,他們認為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古人發明“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后。
但是,如同發明了火藥只知道用來做鞭炮煙花逗樂,不知用于槍炮子彈殺人一樣,雖然中國人創造性地發明了科舉考試模式,但這一手段后來卻成為束縛中國人思維的一個繩索。而歐美人卻知道活學活用,把這一中國人發明的選拔人才方式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讓中國這位發明者反過頭來要學習、“取經”的考試模式。
原因在哪?一在考試內容落伍,二在考試模式未變。
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內容在長期時間內呆板、重復、單調,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成為千百年來的必考科目,至今許多章節仍是高考學子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固化了人的創造性思維。而西方不同,結合當時的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考試內容豐富而又科學,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考試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書本上死記硬背的東西。
此外,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制度的確立,比中國“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手段,更為完善和科學。歐美的“科舉”,即便順利通過了,也未必就能如中國的學子(舉人)一樣,立即可以獲得官職和榮耀,戴紅花騎大馬,還得實習和試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崗“當官”。而對比中國呢,“祖宗定下的規矩不能改”,一成不變,結果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成了八股文。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