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軍
煤油燈下備考
何小軍
說到高考,我腦海里總會浮現一盞煤油燈。那是一盞用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燈。
我是1981年的農村高考生。那時恢復高考沒幾年,剛恢復元氣的學校從全鄉中學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組成了尖子班,由學校最好的老師帶班。老師們摩拳擦掌,學生們也自然雄心勃勃。于是,周末補課,晚上集中自習成了家常便飯。
那時的農村電力設施落后,電力還不是很足,雖說對學校有照顧,但依舊常常停電。在沒電的晚上,我心里總是發慌,覺得時光被黑暗吞噬了。
一天晚上回到家里,我跟父親說,能不能給我一盞煤油燈?父親不解,我說是因為學校老是停電,沒法看書做作業。父親遲疑著。我知道,家里窮,增加一盞燈就等于增加一筆開銷。看父親有點為難,我也就再沒開口了。
第二天晚飯后,我正準備去學校上晚自習,父親叫住我。“給,你要的煤油燈。”我接過來一看,一個用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燈,瓶子里裝上了半瓶煤油,瓶蓋上鉆了一個洞,墊上一塊鐵皮做的墊片,燈芯是用一小段索子做的。“家里也沒錢買一個新的煤油燈,你將就著用吧。沒油了,再回家來裝。”父親說。從此,沒電的夜晚,我就點亮這盞煤油燈看書。如豆的燈光雖不及電燈光亮,卻給了我奮力向前的力量。
沒幾天,同學們陸續都有了這種“墨水瓶”。我們再也不怕停電,再也不怕黑暗。
一天晚上,老師用唱片機播放英語教材,教我們校正單詞的讀音。正讀得興起,突然眼前一黑,停電了,唱片機頓時啞巴了。一瞬間,教室里出奇地靜。不一會兒,教室又重新煥發光芒,幾十盞煤油燈次第亮了起來,燈光下,閃著一雙雙如饑似渴的眼睛。其他班上的學生陸續離開教室回家,唯有我們班沒人走。英語老師原本想就此放學,看到這種情景,繼續帶領我們學習。瑯瑯的書聲吸引著其他班同學在我們教室窗戶外圍觀。
那個年代,煤油還是稀缺的,不易買到,我們的煤油燈也常常“斷糧”。
有一天,廖老師對我們說:“以后每天下午放學后,各組輪流給學校的麥菜地澆水。”聽到這個消息,教室里頓時炸了鍋,我們即將參加高考,又是學校的尖子班,怎么還要天天去勞動?廖老師說:“你們只知道讀死書,勞逸結合嘛,再說,讓你們去澆菜,菜長大了用于喂魚,魚長大了賣錢給你們買煤油。”
此后,我們班的煤油再也沒有斷過。這煤油燈照亮的不僅是教室,更照亮了我們的心靈,照亮了我們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