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欄目責編:胡江銀
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創建了許多管理新模式新經驗,多元化的社區管理和原先單純的居委會相比凸現了全方位的服務功能,諸如社區醫療、養老保險、就業就學……可以說城市里的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不分職業職務都離不開社區,而社區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事情,社區新聞在此背景下悄然興起產生。
據不完全統計,南昌市區包括四縣共有1200 多個社區,如何關注反映這些社區,關注南昌社會的每個細胞是媒體的重要責任。南昌廣播電視臺91.7 新聞綜合頻率在綜合調研的基礎上,于2014年1月開播了以宣傳城市社區為主要內容的 《今天那點事》節目,每天60 分鐘,全市各社區的人和事都通過主持人娓娓道來,社區群眾積極參與互動,受到聽眾的關注。
《今天那點事》以守望城市、傳遞城市正能量為核心內容,以“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為實踐標準,自開播以來始終把新聞價值觀定位于普通市民身上,節目的新聞線索完全來自社區,由此得到聽眾的喜愛和信賴。
一、正面宣傳,牽動社區。《今天那點事》始終堅持宣傳“美善、愛心、互助、公平、守法、奮斗”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探索新形式和新樣態凸顯正面報道,以講故事的敘述形式,宣傳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李立多的志愿者之路》講述了南昌市的一位普通網管員,多年堅持義務獻血,從1999年至今累計獻血2400 毫升。他對人說,自己每獻一次血感覺就像挽救一次生命一樣快樂。《姐妹幫忙團》敘述了紅谷灘世紀中央城社區由40 多名女性組建的幫忙團隊,為有困難的鄰里幫忙的故事。當小區有人做手術,家里一時忙不過來,幫忙團的姐妹們主動上門為其分擔家務,買菜做飯送孩子……她們的口號是“幫助別人,快活自己”。《社區“好女兒”凌蘇》講述了東湖區百花洲小金臺社區的居民凌蘇不計報酬,主動照顧鄰居老人、空巢老人,視困難戶為家人,小區里的老人都把她當成自己的親人。還有《我的義工我的團——文飛》講述了一個長期從事幫助的義工群體;《八旬夫婦樂做社區好園丁》講述了賢士路社區的一對夫婦,自掏腰包為社區綠化美化的故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社區群眾中傳播著、議論著,起到了極佳的宣傳效果。
二、以小見大,推動社區。《今天那點事》節目的宗旨是“今天你來說,傳遞南昌正能量”。節目的線索完全來自社區,講述的也是社區基層小人物的故事。新聞媒體在對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報道時,總是濃墨重彩地進行渲染,為社會樹立榜樣,但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不可能每天都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發生,特別是百姓的生活狀態除了上班族,大多是養老的、休閑的、帶孩子的、送孩子上學上幼兒園的……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心聲,也有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小人物故事,雖然不能驚天動地,但同樣感人至深。自從2011年8月中宣部要求新聞宣傳單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以來,全國各級媒體都把新聞觸角伸向最基層,捕捉了許許多多感人的、不為人知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凡人,如南昌市的章金媛及她的愛心自愿者服務團就在中央媒體亮相。她們不為名不為利,放棄休息上門為群眾服務的精神,推動了社區群眾參與互助的新風尚,推動著社會和諧文明的進步。
《今天那點事》在報道社區小人物、小事件的同時,媒體自身也在改變。首先,主持人一改自上而下的播音腔調,以談話聊天的形式娓娓道來,輕松而平易近人,讓聽眾感覺到廣播中的故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說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拉近了媒體與聽眾的距離。其次,節目中隨時都有聽眾通過電話參與互動,就感興趣的話題與主持人進行探討。
一個城市的廣播節目,最大的優勢莫過于本地化和互動性,社區節目的問世彰顯了廣播的本地化特色,更加吸引本地聽眾收聽。人們總是對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感興趣,辦好社區新聞節目是城市廣播生存的基礎,也是現代廣播的發展趨勢,特別在廣播由于聽眾細分進入“窄播”發展階段的今天更是如此。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以城市為中心的,而社區是構建城市的細胞,居民對自己所在的社區生活狀態的關注和認同感也越來越強烈。社區新聞廣播由于服務對象明確、貼近性強、容易調動聽眾參與的積極性,可充分發揮出廣播互動交流的優勢特點。因此,城市廣播應牢牢抓住社區新聞節目這一優勢,將這一特點和優勢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