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英姿 安 剛 呂紅君 許建成 張傳軍 (吉林大學校醫院檢驗科,吉林 長春 3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冠心病患者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繼發完全和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穩定型心絞痛(UA)。當出現急性心肌梗死(AMI)時,臨床死亡率很高甚至猝死,只有在AMI發生6 h以內,壞死的心肌細胞才有可能發生逆轉〔1〕,因此,AMI再灌注治療,早期充分、持續開通梗死相關動脈為首要目的〔2〕,對于STEMI患者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1〕。對于NSTEMI患者和ACS患者的血運重建策略,ACC/AHA和ESC最新指南〔3〕以及2012年中國 PCI指南〔4〕建議對高危患者應當給予早期有創治療,而對低危患者應給予早期保守治療。本文通過對ACS患者進行肌鈣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紅蛋白(Myo)的聯合檢測,驗證和探討其在ACS的早期診斷、危險分層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2013年1~12月本院老年胸痛患者480例,男230例,女250例;年齡60~95歲,平均(65.75±10.88)歲。其中ACS患者381例,確診 AMI組 298例,非 AMI胸痛組192例(包括UA 83例,心肌炎65例,肋間神經痛44例),另外選取同期體檢健康人群88例作為對照組,年齡(60.15±8.51)歲,無肝腎功能異常,各組間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心臟協會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AMI診斷標準〔5〕,判斷患者出現心肌特異性生化標志物水平的上升,并伴有病理性Q波、心肌缺血、冠脈造影異常及心電圖ST段異常其中的任意一種情況。
1.3全血標本的采集 對患者分別在胸痛發作入院3、6、12、24 h和3 d床邊抽取肘靜脈全血3 ml,對照組抽取空腹靜脈血送檢,離心分離血清檢測cTnI、CK-MB和Myo水平。cTnI、CKMB及Myo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儀器為ADVIA Centaur CP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德國西門子)。
1.4參考范圍 cTnI為0~0.5 ng/ml;CK-MB為0~5 ng/ml;Myo為0~50 ng/ml,50~80 ng/ml也有25%人群正常。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法,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三組血清cTnI、CK-MB、Myo水平及陽性率分析 三組血清 cTnI、CK-MB、Myo水平差異均顯著(P <0.05),AMI組血清cTnI水平與非AMI胸痛組、對照組差異均顯著(P<0.05),非AMI胸痛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三組血清cTnI、CK-MB、Myo陽性率差異均有顯著(P<0.05),且兩兩比較差異均顯著(P<0.05),見表1。
2.2cTnI、CK-MB、Myo單獨及聯合檢測用于AMI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cTnI、CK-MB、Myo聯合檢測診斷AMI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比cTnI、CK-MB、Myo單獨檢測有所增高,見表2。
2.3AMI組入院后cTnI、CK-MB、Myo水平的動態變化 AMI組各項指標在3 h后均有明顯增高,cTnI在3 d后仍維持升高;CK-MB在24 h后達峰值,在48 h后逐漸下降至正常;Myo在3 h后增高,6 h后達峰值,24 h逐漸下降至正常,見表3。

表1 三組血清cTnI、CK-MB與Myo水平及陽性率比較〔x ±s,n(%)〕

表2 cTnI、CK-MB、Myo聯合檢測診斷 AMI的靈敏度和特異度(n)

表3 AMI組不同時間cTnI、CK-MB、Myo水平動態變化(x ± s,ng/ml)
對于發生ACS高危患者來說,AMI和猝死是臨床防范的主要內容〔1〕。臨床研究表明,早期再灌注治療是AMI救治成功的關鍵,早期準確診斷,能及時采取血運重建治療,保護瀕臨死亡的心肌細胞,減少ACS不良事件的發生。心肌損傷生化標志物的測定,能給ACS患者的早期診斷、危險分層、預后判斷提供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有用信息,但僅憑單一的生化標志物檢測不能達到鑒別診斷的效果。CK-MB異常一直是診斷AMI的重要指標之一〔6〕。CK-MB血清水平在心肌損傷3~8 h開始升高,12~24 h達峰值,這種高濃度的血清水平持續時間比cTnI短,48~72 h血清水平逐漸達正常值,且CK-MB在骨骼肌中也存在,并非心肌所特有。有學者認為,Myo陰性特別有助于排除AMI的診斷〔7〕。
cTn是由3個不同的基因編碼相應的蛋白所組成,即cTnT、cTnI和cTnC。每一種蛋白都能夠調節肌動蛋白和肌凝蛋白細絲活動,并在心臟收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cTnC是由兩個基因編碼組成,其中一個特異性的基因編碼負責快縮骨骼肌,另一個則在慢縮骨骼肌和心肌上表達〔1〕,對于診斷ACS臨床價值不大。而cTnT和cTnI有唯一的基因編碼,因此cTnT和cTnI具有良好的心臟特異性〔1〕。cTnT與cTnI結合形成一種復合物,若心肌細胞膜完整,則其不能透過細胞膜而進入血液循環,所以cTnT和cTnI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少〔8〕。然而,當心肌受到損傷時,cTnI就會迅速從細胞質中釋放出來,導致血液中cTnI的含量迅速增大,并且保持時間較長,因此cTnI被認為是目前最好的心肌損傷確定性標志物〔9〕。在心肌出現損傷時cTnI出現早,持續時間長〔10〕。研究表明,當CK、CK-MB未升高,而cTnI升高時,被診斷為心肌微損傷,此時易引起 ACS〔11,12〕。所以,cTnI對AMI診斷時間早,窗口期長,對非AMI(如UA)患者來說,當心肌出現微小損傷時,cTnI可出現輕度升高。
綜上,cTnI、CK-MB、Myo聯合檢測可提高早期診斷率、危險分層、預后判斷和再梗死的診斷,對減少ACS臨床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1 喬樹賓.冠心病診療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391.
2 王 茂.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診斷的生化指標〔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8;19(1):5-7.
3 Anderson JL,Adams CD,Antman EM,et al.ACC/AHA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l/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07;116(7):803-77.
4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介入心臟病學組,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2012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簡本)〔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4):271-7.
5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推薦在我國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10):867-9.
6 Wallach J.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Wallach J.Interpretation of diagnostic tests〔M〕.6th ed.New York:Brown Company,1996:8.
7 Katus HA,Remppis A,Neumann FJ,et al.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troponin T measurement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1;83(2):902-12.
8 Missov E,Calzolari C,Davy JM,et al.Cardiac troponin I in patients with ematologic malignancies〔J〕.Coron Artery Dis,1997;8(8-9):537-41.
9 Thygesen K,Alpert JS,Jaffe AS,et al.Third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Nat Rev Cardiol,2012;9(11):620-33.
10 Martins JT,Li DJ,Baskin LB,et al.Comparison of cardiac troponin I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 for the late diagnois of myocardial injury〔J〕.Am J Clin Pathol,1996;106(6):705-8.
11 余書武.血清肌鈣蛋白I、缺血修飾清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冠心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6):643-6.
12 楊益梅,孫長江.超敏肌鈣蛋白I在心肌炎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4):2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