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 高清源 韓穎 李爽 康曉玉
摘 要 農業氣象災害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首要制約因素,可以造成糧食產量大幅度的降低。農業氣象災害的種類繁多,其發生和發展及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基于此,通過研究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對合理利用氣象資源,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 氣象災害;影響;農業生產;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P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0--02
農業氣象災害是是不利氣象條件給農業生產造成的災害和損失,是農業生產過程中致使農作物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異常的總稱[1]。農業災害是危害國家糧食安全和制約我國資源環境人口問題的首要因素。且我國是農業大國,頻繁發生的洪澇、干旱等各種氣象災害極易影響和干擾農業生產,進而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然而我國的災害管理水平發展仍舊比較單一化,缺少全面系統化的管理,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和減災方式共享以及聯動配合等方面存在效率低的缺陷,取得綜合減災效益比較困難[2]。農業氣象災害的發展的決定因素雖然復雜多變,但通過研究其成災機理,可以認識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對其進行監測和及時預警,從而采取相應有效的防災和減災措施,減少農業災害損失[3]。
1 農業氣象災害的種類
農業氣象災害的種類復雜多樣,不同于氣象的概念和分類,農業氣象災害是根據農業生產遭受的災害而定義的,其分類方法也有不止一種。按照成災因素分為由溫度因素引起的氣象災害,包括高溫、霜凍、冰雹、凍害、低溫冷害和熱帶作物的寒害等;由水分因素引起的災害有洪澇、干旱、雹害和雪害等;由風因素引起的災害,包括臺風、龍卷、和熱帶風暴等。此外,還有由多種氣象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氣象災害,包括干熱風、凍澇害、冷雨和連陰雨和等[4]。
2 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基本特征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全國每年都有大面積農田收到氣象災害影響而減產。氣象災害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因而其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往往是大范圍的。它既有大的地球物理環境背景,又與農業生產因素相關聯,具有累積性和持續性等特點。當幾種災害集中于同一時間或同一地區時,又有“群發性”的特征,形成。
3 氣象災害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較易發生、災害種類以及次生災害繁多的國家之一,整體災情嚴重。在危害農業生產的各種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居首。氣象災害每年都對我國“三農”造成非常巨大的危害。根據數據資料顯示:我國農業每播種3 hm2的作物里面,就有1 hm2受到氣象災害的威脅,每播種5 hm2的作物,就有1 hm2受到氣象災害的危害,每播種20 hm2的作物,就有1 hm2由于氣象災害的發生導致顆粒無收[5]。我國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較大,也是農業氣象災害的最大受害作物,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巨大。
4 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4.1 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與氣象的關系極為密切。充分了當地解氣候特點和氣候資源、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減少和規避災害性天氣帶來的損失,對于各地農業生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除及時根據日常天氣預報安排好農事活動以外,在改革耕作制度、布局作物生產、引進新品種等都必須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做出正確選擇,加強農業生產的傾向性,進一步規避風險。了解和掌握各地本地區的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及氣候分布特點,進行作物品種的合理布局,做到科學生產、科學防災。
4.2 氣象服務保障糧食生產
糧食的產量和品質與氣象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充分利用有利的氣象氣候條件,科學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確保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健全氣象預警對農業的生產的服務機制,加強農業氣象災害方面的預報預警,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確保農業生產順利的開展和經濟效益,保障“三農”建設順利進行。
4.3 準確、及時的氣象信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加快建設全覆蓋的新一代農業生產氣象專用警報網系統,開展氣象信息進農村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為農服務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發布和服務渠道。以電視、廣播、互聯網和短信等多種形式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擴大氣象信息的覆蓋范圍,將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農用天氣預報、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氣象條件預報等信息及時傳到農民手中,為“三農”建設優質及時的氣象服務。
4.4 加大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的科研力度
只有科學工作者積極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特別是對農業洪澇、干旱、冷凍害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對農業的危害機理和防御對策、措施進行應用性研究,才能為各級政府指揮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決策服務,可以明顯地減輕災害損失[6]。在農業氣象預報過程中,既要重視單項研究,又要逐漸過渡到災害系統的分析研究,健全和完善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水平,提高災害的預測和預警能力,進而制定出從全方位的防御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海娜,李晶,呂志紅,等.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定量評估[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1,27(2):24-27.
[2]朱曉華.我國農業氣象災害減災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2):139-140.
[3]唐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災害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354,9362.
[4]張斌.淺議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13):102-104.
[5]覃志豪,徐斌,李茂松,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機理與監測研究進展[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2):61-69.
[6]王春乙,婁秀榮,王建林,等.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5):37-4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