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玉
劉玉昆先生的這二首抒懷作品,其謀篇布局很有深意。第一首以回憶平生之事泛泛入手。頭聯:平生回首意難伸,耕讀深慚兩未精。開門見山提出自責。那么“讀”既未精,“耕”又何難呢?是世局造成的嗎?還是某些客觀的原因呢?給人提出一系列的懸想,為后文造勢。于是在承句中作者就初步發出了“空有志”“每傷神”的感嘆。并進一步在轉句中來表述。“任從濁浪連天涌”的世局,可是我仍抱著:“不改葵花向日傾”的意志。這一聯意境就陡然高昂了。到了尾聯,先述“莫謂蹉跎頭已白”的感嘆;但收句“余生喜見泰階平”,以天下的太平、百姓安樂而自喜,更見作者心胸的廣闊了。此時,看似詩意已盡了,那么下首又如何著墨呢?
作者卻別開生面,從本身年近八旬的晚景上來談起,這就更切近主題了。
而第二首首聯又改用從發感著手的筆法領起下文。其承聯嘆人生已老了,功名與我已無份,但修身養性仍以貞靜自箴,這是本身能做到的。可到后面的頸聯語氣卻陡然一轉:“道險何虞九折坂?囊羞未受四知金。”作者以漢王尊在四川榮經縣為刺史時,對登山回曲九折而仍敢登臨的勇氣,和以楊震深感“四知”的光輝事跡以自勖。這一聯采用了兩個古人的掌故以自比,在全詩中就樹起了骨干,是其閃光之點。收句幸喜身體尚健,夕照青山任可嘯吟而自娛。全文圓滿結局。
這兩首詩,它的謀篇布局,立題命意都井井有序,造勢奇特,波瀾迭起,妙意橫生。其意境更為深刻,語言流利生動,更富有語感。所以,我以“一渠清水出芙蓉”來表述全題,或者不太越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