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書
為夢想拼搏的“平凡狀元”
吳可書
吳可書,現就讀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高考文科狀元。
剛進入高中,我們每天都處在老師們制造的信息轟炸之中,雖有奮力上進的念頭,卻不知該怎樣去應對課業的挑戰,不知道為了什么目標去努力。這種仿佛水土不服的不適感一度讓我壓抑。那時候,無論是學習還是校園生活,我都陷入了從未有過的低谷。
所幸,我在文學與歷史中找到了心靈的慰藉。那些充滿力量的文字和豐富的歷史知識讓我擺脫了剛入學時的困惑,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和喜悅。從那以后,我堅定了選擇文科的念頭。
在知曉我這一念頭后,父母和老師對我進行“諄諄教導”,試圖讓我把更多的時間轉到理科中去。每次考試后,他們都不遺余力地向我宣傳讀理科的好處。在這種雙重壓力之下,我以“選文理科的事情等到高二期末考試以后再說”的理由暫時含混過關。
為了給自己學文科創造條件,又不會因為理科成績下降而使父母和老師對我進行不厭其煩的勸導,我想方設法保持文理科成績的平衡。那段時間,我就像打游擊戰一樣,在學好理科的同時,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科的學習中去。在長達一年的拉鋸戰之后,我的理科成績擠進了年級前十名,文科成績考到了年級第一名。
選科時的場景我已經不太記得了,只記得當時父母和我訂下了“先去文科班試試看,如果后悔了就轉回來”的協議。不過之后,在文科班混得如魚得水的我并沒有后悔的意思,父母的態度也就漸漸軟化,我也順理成章地留在了文科班。
在文理分科前,我曾對朋友說:“如果我要去學文科,那么我就一定要把文科學到極致。”這是我在文科班努力的動力之一,也是后來我執念于“第一”的來源。為了證明我選擇文科不是一意孤行,在努力前行的同時,我的好勝心理也慢慢地從“追求優秀”變成了“追求絕對”。
然而,這種完全來自內在的壓力一度讓我感到吃力。我拼了命地學習,只為在每次考試中穩奪“第一”,只為塑造一個永不退敗的奇跡。那段時間過得很辛苦,滿腦子只有“第一”兩個字,即便窗外陽光明媚,我的心卻如夏天的悶雷響起,充滿躁動。正因如此,高三的我經歷了一個低谷期,導致我很多次與“第一”無緣。那時候,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要翻身,想要回到原來的位置,可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到了最后甚至認為再崛起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這種求勝心態嚴重地影響到了我的學習生活,爸媽開始為我尋求解決辦法。爸爸是在高三任教的老師,可以說是“閱人無數”,所以他常常通過講解過去學生的事例來給我提供解決的辦法。他告訴我,越想得到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卻會不請自來。他有很多學生都曾像我這樣執著于太高的目標,以至于陷入欲望的漩渦,認不清真實的自己,從而無法自拔。
聽了爸爸的話,我想了很多。我意識到自己太功利了。我告訴自己,并不是拿不到“第一”就是失敗,也不是拿到了“第一”就是成功,真正的強大是讓自己的心始終處于安寧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那以后,我擺正了心態,以盡量減少失誤為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高中的最后一段路程。少了“第一”的束縛,我變得輕松自在,不再為成績煩憂。就這樣一路挺進,我又回到了當初的位置。
高三是一段坎坷的旅程,必須樹立一個目標,像發電機一樣源源不斷地為自己輸送動力,讓自己堅持下去。我的目標可能會“黑暗系”一點,除為了理想奮斗和上文提及的爭“第一”外,還有一個就是要狠狠地戰勝那些藐視過自己的人。
這一念頭源于我和好友遭受過的不公平對待。當時的我就暗下決心,希望能在最后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告訴他們強者有很多,他們藐視過的人或許會碾壓他們。我覺得這種動力比“我一定要考多少分”有效得多,有一種懲奸除惡的快感,讓人心潮澎湃。
許多高中生都有這樣的通病:戾氣太重,對什么事情都不滿,對誰都怨恨,以為戾氣是青春期的體現。這些行事偏激的人,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唯一能讓他們心服口服的,便是以優異的成績戰勝他們。但是,戰勝自以為是的人是一個目標,也是一種態度,如果把持不好,將會演變成勾心斗角。這并非筆者所提倡的,還請各位區別對待。
后記:
很多人艷羨“學霸”的光輝,習慣于把這閃耀的成績歸功于“天才”,他們卻看不到我們背后的付出。因此,我從來不認為我取得這些成績是輕而易舉的,而是努力的結果。即使今后的路途不平坦,我也會披荊斬棘,一往無前,讓未來如陽光般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