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別急著讓孩子道歉
●李凌云
在游樂場,兩個孩子在奔跑中摔倒,其中一個孩子的黏土作品被壓扁,開始號啕大哭;兩個孩子都想要同一顏色的黏土,發生爭搶,其中一個小朋友失敗,并在爭搶中弄壞了自己的作品,開始號啕大哭。
兩起事件中,家長們的處理方式如出一轍:迅速要求沒哭的孩子趕緊道歉。慌亂不知所措且滿心委屈的孩子,只能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遲疑地說出“對不起”。而“對不起”一出,家長們立刻松了一口氣:“好了,事情解決了。”
事情真的解決了嗎?我的腦中卻有一連串問題在盤旋。
故事中的孩子哭,是因為自己心愛的物品壞掉了,就像摔倒了哭,是因為疼一樣。所以,我們在安慰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肯定孩子的感覺,注重孩子的情緒,“東西壞了,你肯定會很心疼。”“摔這一下真的很疼吧?”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帶來的肯定,他也會更加肯定自己的“感受”,情緒平穩后,再引導孩子提出解決方案“我們一起再做一個吧。”“以后小心一點兒就好了。”
其實,看了事情發生的經過后,可以發現其中并沒有誰對誰錯,小朋友玩耍中出現摩擦太正常了,可是為什么就因為一方哭了,另一方就應該道歉呢?
哭的孩子至少有一種情緒表達的方法,他不高興就會哭;而沒哭的孩子,內心就沒有情緒波動嗎?當然有,他也委屈,但他選擇了沉默不表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給不表達的孩子一個抒發機會,而不是繼續施壓呢?如果可以,我愿意站在不哭的孩子這邊。
我們看到孩子之間出現問題,習慣性地伸出援手,實際上,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權利自己去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再堅持一會兒、再忍耐一會兒,看看孩子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是怎樣處理問題的。我相信,孩子的做法會帶給你驚喜。當然,事后,我們也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讓他下次有更多的方法可用。
孩子的世界非常單純,很多時候,是大人們讓他們變得復雜不可捉摸,別著急讓孩子道歉,別著急讓孩子不哭,在道歉和哭之間,對孩子情緒的認同更重要。
(陳放摘自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