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陳祥森
深度
新常態與新常態下的物流業
欄目主持/陳祥森
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物流企業不僅需要深刻理解新常態的豐富內涵,更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各種變化,才能抓住機遇,實現轉型發展。為此本刊編輯部邀請把酒臨風、夜雨觀瀾、金玉其中三位專家,做客“深度”欄目,直抒胸臆,發表看法。

專欄小編:歡迎三位專家做客“深度”欄目。進入2015年,中國經濟有了新變化,步入了新階段,進入了新常態。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是今年經濟發展的抓手,并且與物流業息息相關。因此,今天請三位專家對中國經濟和物流業進行深度解析,談談你們的看法。
金玉其中: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新常態下合理區間運行,改革將繼續深化,產業結構及投資消費結構將繼續得到優化,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拉動力,物流業也成了投資熱點。總的來說,出口難以顯著提升,國內消費總體平穩,投資仍會擔當主角,尤其是在基礎設施上投資力度很大,投資對于穩增長仍起關鍵作用,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在減弱。物流業是一個投資熱點,譬如,冷鏈、倉儲等行業,但投資回報率在不斷降低。
把酒臨風:我認為2015年GDP增速回落,但CPI總體平穩,系統性風險依然偏高。與物流業緊密相關的制造業蕭條仍會持續,并且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可能會大幅度擴散,物流業受此影響利潤下滑,一些企業會非常艱難。
夜雨觀瀾:我覺得2015年會延續去年經濟相對低迷的狀態。從制造業PMI看,今年頭兩個月都低于榮枯線,說明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突出,甚至可能超過去年。有分析認為,中國制造業PMI連續2個月低于榮枯線,一方面是受到春節期間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出企業擴張動能依然不足。生產指數連續5個月下降,結合近期煤炭價格、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指標走弱來看,經濟增長微觀基礎疲弱,一季度經濟環比增速可能明顯下降。
把酒臨風:經濟下行導致GDP增速下降和制造業蕭條,這個下降和蕭條后果非常嚴重,首先是就業質量惡化,隨之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從數據看,PMI回落反映當前內外需同步走弱、庫存整體依然偏高,企業生產意愿不強。上游煤炭價格下跌庫存走高,中游鋼鐵、水泥低迷,化工弱改善,下游汽車經銷商信心指數回落。這里盡管有春節因素影響,但是難掩實體經濟低迷。
專欄小編:從1979年到2012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然而在高速增長的背后,也暴露出傳統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所以,中央從戰略的高度,直面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及時準確地做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戰略判斷。那么,三位專家對此有何考量?
把酒臨風:過去我們依賴高投資、高耗能、高污染來實現經濟增長,從投資來看,自2003年以來,我國的投資率都在40%以上,其中2011年達到48.3%。全世界平均的投資率近年一般維持在23%左右,極個別國家或地區在短時期內可能達到30%,我國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當然,這樣的高投資也有好處,一派欣欣向榮,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但埋下的后果卻越來越嚴重,最直接的就是高通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生過5次高通脹,共同點都是高投資之后就是高通脹,隨后是緊縮投資,治理通脹,經濟陷入不景氣,然后再通過高投資啟動經濟增長,如此循環往復、惡性循環。今天,我們認識到這個危害,決心通過經濟轉型來解決這個問題。
金玉其中:如果把投資放在過剩的產能上、樓堂館所上,當然會種下惡果,但要是放在基礎建設方面,我看挺好的呀,況且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還沒有完成,需要大量投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以前欠賬太多了,今天需要補上。所以,我覺得今年國家投個幾萬億用于基礎設施方面建設,從各方面來講都是必要的。
夜雨觀瀾:我覺得任何投資都要有回報,即使是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有回報,沒有回報或者回報過低的項目就是無效投資。這些年來,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投資上,考慮回報率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投資沒有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有的甚至打了水漂。日本1986年發生內需不足的問題后,政府為拉動經濟增長,啟動了大規模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正是大量無效投資,埋下了后來大崩盤的禍根。
專欄小編: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是新常態,我們每年都有一個熱詞,都有一個新內容。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與新常態聯系起來考慮,你們有什么想法?
夜雨觀瀾:對于新常態,我在上期就談過了。吳敬璉老先生說“舊常態已破,新常態未立”。那么怎樣建立一個我們期待的新常態呢?我認為,就是要堅定有序地推進改革,方能保證合理的新常態得以確立。大家都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關鍵,其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提高效率。剛才我們談投資回報,其實就是效率問題。怎么解決效率問題?還是要回到改革上面來。我們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只是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桿,真正提高效率的是市場化的制度,而保障市場化必須法治化。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必然會觸動利益集團,觸及以往改革的死角,不靠法治根本撼不動他們。所以,建立新常態只能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路選擇。
把酒臨風:從新常態字面講,很顯然就是改革,就是創新,沒有改革與創新怎么會出現“新”的常態?所以我贊成改革和創新。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源于制度的改革,把原來非常高的制度運行成本降下來了,把不恰當的組織方式、經濟運行方式改過來了,經濟就上去了。現在新的問題是什么?新的問題是現在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升高了,以前的制度運行成本降低的紅利吃完了,優勢消失了,所以我們要搞自貿區,政府要進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這樣搞中國就會喪失活力,怎么去參與國際競爭?把市場交給企業,政府少些干預,企業自己會干得更好。
金玉其中:中國有一句老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改革就是改掉舊有的東西,創立新的東西。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舊有的東西也不是一下子崩毀的,我們要讓它有序撤退,因為創新需要時間,人們要等待,而在等待時候可能會出現企業的倒閉和工人的失業,這就是改革的成本。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和眼下經濟下行的危機,改革成本越來越大,而創新與轉型升級越來越難。現在很多人太過于理想化,以為完全按照市場的方式就能解決經濟下行的波動。我們可以看到在市場經濟國家里,經濟出現下行波動,政府更多運用宏觀的杠桿調整,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從谷底恢復增長過程中,可能效果并不是非常明顯。但在中國就不一樣,政府和國有企業調動資源的能力很強,一旦發出行政命令,可能會立竿見影發揮效果,但同時也會帶來很多長期的負效應。因此,當下的改革涉及到政府的方面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金融方面的改革等等無不與政府相關。所以我們在自貿區搞試點,要先梳理出一個新常態的政府,然后建立起一個新常態的經濟。
專欄小編:現在人們一方面看到了新常態、新機遇,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舊常態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還在延續。要解決這個問題,肯定不能用過去的方式來解決,所以,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在提出各種經濟政策的時候,都在選擇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讓市場發揮矯正機制,通過改革的政策使經濟增長模式發生轉變。
夜雨觀瀾: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到底是讓市場解決還是政府來解決?從我接觸的一些國企情況看,還是等待政府出臺扶持政策什么的,這是幾十年形成的慣性。現在他們擔憂的是,政策能不能到位,到位以后能不能落實?在當下這種復雜的環境中企業怎樣營生?因此他們迫切希望出臺具有立竿見影效果的政策,助推企業前行。
專欄小編:最近國務院對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中小企業扶持政策與措施,這對大多為中小企業的物流業來講,都是利好政策。國家鼓勵發展服務業,而且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長點的一個抓手,我們物流業也是能夠感覺到的,對此三位專家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最近經李克強總理批準,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這是國務院首次全面系統地提出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并作出全面部署,要培育服務貿易市場主體,打造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型跨國服務業企業,培育若干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服務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創新的中小企業發展,引導中小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
夜雨觀瀾:發展服務業是一個全球趨勢,這也是當前國際產業變革形成的新態勢,一些大的跨國企業都在從一個設備制造商轉向服務商。現在我們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就是拓展發展空間,順應全球發展潮流。制造業高端化,把產業鏈中最高端的核心留下,其他環節都外包。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向智能方向發展,生產智能化,最典型的生產領域就是工業4.0,這些都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3D或者4D打印技術的。將來這種基于網絡的生產和傳統的制造方式完全不一樣,傳統制造業強調標準化以推動規模化,有規模才有效益,而新一代制造業強調個性化定制,網絡化生產,把不同的生產工序,各自配制到成本最低的區域,用互聯網進行整合,甚至可以實行零庫存的管理。
把酒臨風: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后,業內不少專家進行了解讀,也給了我很大啟發。我覺得經濟服務化將成為新常態,以傳統制造業為例,已延伸到了服務領域,制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制造和服務逐漸相互融合,使價值鏈不斷擴展和延長,現在全球生產經營活動日益被納入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全球生產服務體系。服務在企業產值和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新趨勢。
專欄小編:從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志著經濟轉型升級邁出了重要一步。現在東部沿海許多地區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需要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它將怎樣進行創新和發展?
夜雨觀瀾:生產性服務業在美國的大規模擴張是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1980年以來,美國經濟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增長了59%,是其整體服務業增長幅度的2倍多。2002至2011年,大約一半行業增加了對作為中間投入的生產性服務的購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服務業轉移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展。在新一輪世界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中,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雙轉移”趨勢日漸明顯,在跨國公司新一輪產業調整中,資本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制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的傳統制造業回歸,而是生產模式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升與新興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給信息技術應用模式帶來了一場深刻變革。

金玉其中:“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核心就在于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大力推進制造業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為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大數據產業開發,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術,進一步整合研發資源,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突破一批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大力培育生產性服務業,加工技術如工藝、裝備及系統管理技術如信息集成、服務集成。同時,應該積極鼓勵發展各類綜合性服務平臺,支持發展第三方供應鏈和跨境電商平臺,大力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服務端的競爭優勢。
把酒臨風:目前在我國,既有工業4.0,也有3.0,甚至不得不補足2.0的欠賬。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物流業,同樣也是這個狀態,所以物流企業普遍感覺成本越來越高,原因就是眾多物流企業都是低端同質化競爭,掙的是辛苦錢,賺不來具有高附加值的智慧錢。怎么辦?我看還是要盡快轉變觀念,增強創新和改革意識,把自身做強做硬,這樣才能有進入產業鏈的資本,才能有賺高附加值業務錢的機會。
專欄小編:中國物流業是因為改革開放使市場需求快速膨脹,導致物流業因之而快速擴張,形成了小散亂差的局面。盡管眼下度日艱難,但年年難過年年過,年年過得都不錯,這也使今天物流企業轉型升級缺乏內在的動力。在接下來的經濟新常態下,服務業將在國家經濟中加大占比,生產性服務產業也會擔當更重要的角色,那么,物流企業該怎樣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夜雨觀瀾:目前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比重則達80%左右;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為20%,而我國服務出口占對外貿易出口的比重不足9%。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產出在2012年即超過世界總量的20%,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然而,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情況十分突出,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只有26.5%,遠低于發達國家35~40%的水平。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必須通過外部進口先進的生產性服務來滿足國內不斷上升的高端生產性服務要素需求。目前,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的增加值總量已經占到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從全球生產供應鏈布局來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最優化的生產布局,將產業鏈延伸到各個角落。這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制造企業只是構成跨國公司整體運營過程中相對比較封閉、單一的環節,產品線和產業鏈延伸不足。從長期來看,我國生產性服務受到發達國家技術鎖定、市場鎖定、利潤鎖定的多重壓力,在國際產業鏈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把酒臨風:企業在粗放增長模式下“掙快錢”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必須靠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存活和發展。現在國家搞自貿區,創造一個對外開放的贏商新環境,其實也是倒逼企業改革。物流企業要認清這個形勢,不能做改革開放的旁觀者,主動去適應當前這個新常態,善于發現和抓住商機,更新盈利模式,這樣才能更快地實現轉型升級。
金玉其中:2015年可以說是國企改革之年,李克強說,“國有企業要緊扣提高活力和競爭力深化改革,在看準的領域抓緊‘破題’,努力走在創新發展、升級發展的前列。”在外界看來這是釋放出國企改革將提速的信號。物流業中不乏重量級的國企,他們的改革牽動物流業的神經,也具有示范效應。目前至少已有20多個省份明確出臺了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預期,隨著頂層設計完成,2015年國企改革將進入關鍵的實施年。隨著更多民資的進入,更多國企通過改革煥發新活力。
把酒臨風:我國在2014年,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增長8.1%,占GDP比重達到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增速比第二產業快了0.8個百分點。我覺得2015年服務業增幅還會有提高,物流業會成為投資熱點。比如冷鏈物流市場,2014年我國潛在冷鏈物流總額將達到37400億元,冷鏈需求規模達到10488萬噸左右,冷鏈物流市場總體增長率達到18%左右。有人預測,受宏觀政策和市場需求推動,中國冷鏈物流行業未來將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長,至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4700億元。回頭看看,這兩年冷鏈物流產業規劃及扶持政策和行業標準頻繁出臺,國家層面開始從政策、法規角度推動物流行業及冷鏈物流轉型升級,于是我看見冷鏈物流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一批冷鏈企業迅速崛起,在市場中大展拳腳。主持人剛才問在經濟新常態下,物流企業該怎樣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要說,在公平競爭的市場中,企業會找好自己的位置,干好自己的事情。
專欄小編:今天我們以新常態為題,談了各自的認知,也為物流企業出謀劃策說了不少,希望對讀者、對物流界的朋友,有所幫助。在此我也感謝三位專家,讓我們分享了你們的觀點與看法。好,今天的談話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