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冷鏈行業的“新常態”
——專訪中國冷鏈物流聯盟主席、中外運物流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端煒
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2014年,冷鏈物流行業與眾多行業一樣進入了“新常態”。
6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確定了農產品物流、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12項重點工程,其中農產品物流位居12項重點工程前列。《規劃》強調,以糧食為主的大宗物流和以果蔬為主的冷鏈物流,代表了未來農產品物流的兩大發展方向。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將以提升質量和提高效益為中心,全面打造中國冷鏈物流升級版,以轉型升級應對冷鏈物流新常態。這句話,很難全面地概括冷鏈物流的全貌,在當下,冷鏈物流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呢?它們還好嗎,未來又會怎樣?對此,中國冷鏈物流聯盟主席、中外運物流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端煒向本刊記者詳細地梳理了冷鏈物流行業面臨的新常態——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2014年,中冷聯盟對全國680家規模以上(營業收入一千萬以上的法人企業)的冷鏈物流企業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冷庫容量共計2047萬噸(5755萬立方米),冷藏車29,444輛。按地區分布情況統計,江蘇省以冷庫容量320萬噸居首。其中擁有高溫庫370座,庫容1692萬立方米;低溫庫532座,庫容3189萬立方米;深冷庫180個,庫容874萬立方米。
在680家規模冷鏈企業中隨機抽取100家抽樣分析,共有立體庫15座,組合庫29座,土建庫56座。計劃新建冷藏庫(不包括在建工程和二期庫)330萬噸,同比2013年計劃新增1,300萬噸相比,投資趨于理性化。計劃新增冷藏車輛1,205輛,同比2013年1,280輛,差距不大。


在范端煒看來,“雖然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但冷鏈物流行業總體仍然維持了兩位數增長。城市配送發展迅猛、一枝獨秀,進口食品冷鏈物流前景喜人、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方興未艾、電商冷鏈異軍突起。但冷鏈物流行業由快速增長進入常態化增長,基礎設施建設趨于理性。同時,我國冷鏈物流管理水平不高、標準化程度低、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冷鏈物流體系尚不健全是行業面臨的挑戰。”
據了解,國內農產品和食品市場,至今幾乎沒有一個功能完整的信息系統,各企業之間信息化程度也參差不齊。少數企業雖然擁有自己的信息系統或信息發布平臺,但由于缺乏行業的大數據平臺標準供各企業間進行信息交流,使得物流企業之間本應多邊共贏、信息共享的物流信息成為盲區,造成農產品、食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盲目性。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冷鏈物流行業發展滯后,原因之一是冷鏈標準體系不健全、細分領域標準不完善。
調查統計顯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國已經出臺了包括《冷鏈物流分類》、《食品冷鏈物流溫度追溯管理要求》、《易腐食品機動車輛冷藏運輸要求》等200余項冷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范端煒不無感慨地說:“盡管標準很多,但大部分冷鏈物流企業卻知之甚少,不少標準已經頒布實施兩三年時間,很多企業卻依舊在使用已淘汰的行業標準或企業內部操作規范。”在范主席看來,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有關部門及行業對標準制定熱情高、但宣貫不盡如人意,缺乏對標準的推廣和強制性實施。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物流領域的實施意見,意欲打破民間投資進入物流業的政策門檻,為民營物流企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但兩年來,政策的利好并未引來民營企業蜂擁而至。在范端煒看來,“利好政策遇冷,是由于冷鏈物流領域門檻過高,相當多的民營企業只能望冷興嘆。即便是已經涉足冷鏈行業的民營企業,目前也大多只停留在冷鏈物流的配送環節,業務以市區或短途配送為主,多數沒有能力興建冷庫,即使投資冷庫和園區,也都因為融資難、融資貴而使經營舉步維艱。”另一個“暖”現象是電商、物流巨頭如天貓、京東、蘇寧易購、順豐等頻現冷鏈物流行業,加大了“富人游戲”籌碼。對此,范端煒介紹說,“除了企業的投入,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生鮮電商已成為行業新的熱門領域。線上看交易線下看物流,冷鏈物流配送也成了群雄逐鹿的熱土。”
其中天貓商城首次試水生鮮冷鏈物流,首批配送城市已經覆蓋了全國26個網購熱門城市。雨潤食品宣布將投資20億元布局電商業務。京東與獐子島在鮮活領域展開供應鏈深度合作。亞馬遜以2000萬美元入股了上海區域型生鮮網購平臺“美味七七”等。
對此,范端煒指出,隨著生鮮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積極推動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鮮消費知識普及勢在必行。
生鮮電商物流的發展,除了需要冷鏈技術方面的支撐,還應通過科普宣傳等手段,宣傳歐美國家消費冰鮮產品的理念,逐步地改變我國城鄉居民愛吃活物的生活習慣。
為什么現在生鮮商品很難做?范端煒解釋說:“一是單一企業完成一家一戶冷鏈物流配送成本太高,二是冷鏈物流的質量很難保證。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已開始進行“電子菜箱”和“智能菜柜”等方面的探索。”
與此同時,隨著冷鏈物流園區的崛起,以整合冷鏈基礎設施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在各地陸續涌現。
其中的佼佼者,有配套八大功能區、擁有2萬噸大型冷庫的深圳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有配套六大功能區的壽光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有河北第一冷鏈航母之稱的河北高碑店新發地農產品物流園、有西北規模最大的斥資十億的瑞鑫冷鏈物流園以及厚樸冷鏈物流園等,行業掀起了冷鏈物流園區升級建設熱潮。
“冷鏈行業這些模式的出現說明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旺盛,特別是園區建設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在范端煒看來,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的資源整合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整個系統上下游之間還缺乏整體協調,存在如何把冷鏈產業上下游結成一個完整供應鏈體系的問題。
范端煒強調說,延伸業務鏈布局,是拓展業務的重要方向,確定在細分市場的業務模式是關鍵,建立并推廣行業標準、實現信息共享是基礎,而幫助企業突破發展瓶頸,解決基建資金和生產經營流動資金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