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劉道勤
媒體
“互聯網+”:三百億美元的富礦?
欄目主持/劉道勤
老編有曰:隨著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這一新興概念迅速成為網絡熱詞。多位業內人士坦言,這是“互聯網+”概念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首次現身,也是第一次被納入國家經濟的頂層設計,將為互聯網與包括醫療、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內的傳統行業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將培育更多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
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能夠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而當傳統行業嫁接上互聯網基因,在互聯網基因決定的廣闊盈利模式下,互聯網為首的高科技對于各類傳統產業的更新和刺激作用方興未艾。

目前“互聯網+”的模式中,其牽手行業已經由前期火爆的金融、醫療逐步向鋼鐵、家居、教育等傳統行業蔓延,此外專注于細分領域的互聯網電商企業也獲得熱捧。
其中,先知先覺的資金近年已經加速在一級市場對互聯網+概念予以布局。以紅杉資本為例,由于此前投資阿里巴巴、京東的成功案例嘗到巨大甜頭,其2014年更加速對于互聯網概念的布局,共計投資項目近百起,涉及投資金額近11億美元,覆蓋互聯網的“全賽道”。除了電商外,紅杉資本在互聯網基礎下的旅游、地圖、汽車等細分領域上也密集投資了多家企業。
而成功投資了陌陌、獵豹的經緯投資也加速了對互聯網行業的密集投資,其2014年總投資項目80余起,其中17%發生在了O2O領域,16%在企業服務領域,13%發生在交易平臺,10%的投資分布在與電商以及移動電商相關的領域,垂直社區及互聯網金融分布比例分別為8%。
不僅是這些已經嘗到甜頭的老牌PE,一些剛成立的風投也在互聯網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其中僅成立一年多的高榕資本已經投資包括蘑菇街、本來生活在內的11個TMT企業。2014年,高榕資本共計投資項目40余起,投資階段以A輪為主,偏好TMT、移動互聯網、O2O等領域的估值較低的企業。
在風投界頗具代表性的IDG資本合伙人章蘇陽認為,互聯網+模式已經是一種大趨勢,“改變傳統形態已經到了必不可少的地步。”他指出,“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這是非常有前途的,我們是非常愿意來參與這種模式的。”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伴隨京東商城和阿里巴巴相繼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商業+互聯網”模式已被證實成功可行;另一邊,在實體經濟大幅呆滯的局面下,“傳統行業+互聯網”的新轉型模式開始被更多企業試水。
國家一方面從政府財政、國有企業直接參與“大公共品”等投資、運營,而另一方面,對互聯網、電子等高端產業的鼓勵和扶持也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
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應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有曰一:“互聯網+”所致的這一系列產業的顛覆背后,包含執政者對于經濟轉型、調結構,尤其是產業轉型和產能升級的一個具體指向。同樣,顛覆背后,也醞釀著民眾對中國經濟在未來世界格局中扮演角色升級的殷切期盼。
當互聯網基因遇到夕陽產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效果?
據北京某投行人士透露,找鋼網目前已經籌備上市。此前擬在美國市場上市,不過最近考慮到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更高,以及注冊制推出的進展,可能將上市地點挪到國內。
2015年2月,其獲得1億美元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華晟資本聯合領投,紅杉資本、經緯中國、雄牛資本跟投。
目前鋼價長期低迷,但處于銷售中端環節的找鋼網卻受到眾多PE大佬投資,這一“夕陽行業”“觸”網后的結果令市場頗為意外。
“找鋼網的價值與上下游行情無直接影響,相反鋼鐵作為最為主要的大宗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急需電商這種具活力、效率的整合性流通平臺。”一位紅杉資本內部人士指出。
找鋼網CEO王東則認為,外界對于“鋼鐵上游行情低迷,鋼鐵電商發展遇到困難”的理解是一個誤區,“鋼鐵的需求量、產量可能不像之前增速快,但仍在穩步增長。上下游并未出現問題,中間環節大部分衰落,投機者退出,導致交易性質改變。”
造成目前鋼貿圈風波的主要兩個原因,一個是近年來銀行出于風控考慮對鋼貿商抽貸行為,這直接導致鋼貿商失血,資金補充不足;此外,之前鋼貿交易模式為買斷制交易:一手交錢一手給貨,價格風險由貿易商承擔。行情大跌導致貿易商虧損,然而行情大跌卻與需求量并不匹配。
在這一案例中,可以體現的一個邏輯是,伴隨著以往強勢的貿易商群體的沒落,以鋼鐵電商為主的高效率交易平臺,則因替代性呈蓬勃發展。
有曰二:當互聯網觸及傳統行業,甚至夕陽行業時,行業的顛覆將如何展開?這將是未來最被津津樂道的故事,產業變遷背后的資本市場,這種故事早已經開始被廣泛講述。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契機與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撞在一起,面臨著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推開之后,就能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容量,這是中國獨特的優勢。
“從廣義上來說,任何企業都應該把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來用,就像飛機和輪船取代馬車和人力。誰先利用互聯網,誰就能更快地占領市場。”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表示,看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據透露,阿里云計算美國硅谷數據中心3月4日剛剛投入試運營,阿里云還計劃在北美、歐洲、日本、中東等全球各地選址建立數據中心。
而依靠互聯網提升中國經濟短板已成為熱門話題。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稱,“2014年傳統行業、重化工業、大宗原材料行業確實遇到不少困難,但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新產品、新行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事實的確如此:2014年中國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49.7%,而用于滿足電子商務購物需求的物流服務則同比增長了51.9%。馬建堂表示:“這是希望所在”。
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曾表示,互聯網在靠攏主流產業,互聯網會影響中國經濟30~50年,但是真正造成影響也就在未來3~5年。相信再過10年不會有人在這兒談互聯網,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基礎在傳統企業,所以爬得再高,腳也必須踏在地上,“地”就是傳統企業。
據咨詢公司麥肯錫估計,2025年以前,中國互聯網產業對GDP增速提高所產生的影響或在7%到22%之間。
通用電氣(GE)公司董事長兼CEO杰夫·伊梅爾特強調,中國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進程,形成了龐大的智能機器規模。硬件投資已經放在那里,用服務提升生產效率對中國經濟發展將非常重要。如果“工業互聯網”如同當今消費互聯網那樣得到充分應用,從現在到2030年,工業互聯網將可能為中國經濟帶來累計3萬億美元的GDP增量。
在一個快速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政府工作報告當然不會回避對于互聯網的關注。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與互聯網領軍人物們的對話,以及此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都表明政府在擁抱互聯網上的開放態度。
有曰三:互聯網不是局域網,它是全球化的連接與結合;互聯網不是信息革命,是對包括工業、農業在內的全產業的革命。
“互聯網+”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新概念。互聯網的力量更像是超脫產業區隔的橫截面,將對所有產業產生正面影響。就宏觀層面而言,產業升級要借助移動互聯網這波機會,跨越式地往前。這意味著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是連接我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平臺,更是已經被納入國家發展計劃中的重要戰略。2015年或將成為“互聯網+”落地爆發的風口。(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