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努力,直至成功

所謂理想就是把我們的愿景放在一個價值觀的尺度上度量,然后決定人生往哪里走?去哪里?走多遠?和誰走?
從民營企業角度看,我做生意是被迫的一個開始,但習慣于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引導我做判斷,因此一直把喪事當喜事辦。因為我總覺得自己要去心中期待的某個地方,這時我會經常想起魯迅的一個小說《過客》。這個過客腿腳不好,他一直不停地走,有天他到一個茶水攤和一個老人和小孩對話,詢問前方的路該怎么走?老人告訴他:過了一個墳地,再往前一拐,差不多就到了。他又問那小孩兒,小孩告訴他,你看見那片鮮花了,再往前走就到了。同樣一個地方,老人眼里看見的是墳墓,而年輕人眼里看見的是鮮花,可見視野和心態截然不同。而這個過客心里只有一句話,就是——我要走,我要走,我要走。
我在創業和折騰的過程中經常會想起這個故事,我心里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墳墓,一個是鮮花,不管是哪個,當下就是“我要走”這樣一個狀態,這種想法陪伴我,從開始很被動的創業,甚至到后來哪怕負債累累,人生已經到了最絕望的時候,始終沒有放棄,仍然把喪事當喜事辦,因為我意識到理想是希望的風,是黑暗盡頭的那道光,有了它,我能驅走黑暗與恐懼,雖然不知道前方有多遠,但是依然有堅持下去的力量。
50歲生日前夕,我決定送給自己的一份特別、有紀念意義的生日禮物,去臺灣騎自行車環島旅行。那時正值酷暑,我每天騎行80多公里,總共環島5500公里,路上看到一個老太太比我還猛,她磕頭環島。我問她,您怎么走?她說,我就拜拜拜拜,一直走沒停過。我很是敬佩,送給她一瓶水,她接著繼續走。真的很難想象一個瘦老太太單薄的身軀下,哪來這么大能量?只有一個答案:她心里有佛,有信念,有理想和快樂的天堂,所以才有如此的毅力和能量,不停地拜下去,也許有一天膝蓋流血她卻渾然不知,也許有一天她會勞累暈眩,但她心里追求的天堂不會墜落。
我再說一個崔永元的故事,原來我們倆很不搭界,相信他對“黑心開發商”也抱有道德上的不滿,而在央視看到的小崔似乎也有點裝,老講長征、理想什么的,后來我聽一個朋友介紹說他在做一個口述歷史的節目。某天,我們在一家酒店中見面,香格里拉見面,他送我一些小人書和他做的口述史的資料,我才發現原來熒屏以外的小崔很了不起。
有個夏天我把這個故事講給王石,帶著王石去了小崔的工作室,到了工作室以后,我們看到崔永元花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記錄當下中國人的狀態,而且默默無聞地到處籌資。這讓我看到了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這個男人沒事兒找事兒,把別人事兒當自己事兒,自己的事兒不當回事兒,自己都快抑郁了,還是操心民族的歷史是不是能記錄下來,著實感動了我,也感動了王石。后來,我們成了好朋友,也參與到了口述歷史的項目中,共同記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中人們的想法和事跡。
古人講:勢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才有堅韌不拔之力。志向是帶來毅力的事兒,就像磕頭環島的老太太,如果她心里沒有佛,怎會有毅力去磕頭環島?毅力依附于信念和理想之上,不是欺騙也不是虛妄,理想除了讓我們獲得能量、財富外,還會在我們遭遇痛苦和不幸時支撐我們活下去。否則,當我們遇到巨大的困難時,很可能會選擇逃避,甚至會在不為人知的時候選擇死亡。在這個紛繁、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希望我們對“理想”這個詞不再拒絕,不再隔膜,不再離它而去,而是從腳下做起,一天天努力,直到成功為止。
編輯: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