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琪妹 口 述賈勇 整理
用余生傳承革命精神
邵琪妹 口述賈勇 整理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威武雄壯的受閱方陣整齊通過天安門城樓的那一刻,我不禁熱淚盈眶。
我1934年出生在江蘇宜興農村的一個貧苦家庭,1937年底侵華日軍侵占了我的家鄉,家里房子被日軍燒了,我10歲前的童年記憶,就是經常舉家逃難,在野地里生活。父母將年幼的我放在竹簍里背著四處流浪。后來我家好不容易蓋了間破草屋容身,日本鬼子夜間闖進來,逼迫父親去送軍貨,父親睡夢中起來動作稍慢,就遭到鬼子拳打腳踢。我家的遭遇還算是幸運的。我堂兄的姨媽因年事已高沒有出去逃難,鬼子進村要找“花姑娘”,可村里已經沒有人了,鬼子無恥的目的沒有達到,為了解恨,竟用刺刀將她刺得渾身血淋淋。
新中國成立后,我的生活變了樣,初中畢業后,來自貧農家庭的我考入可以免費就讀的師范學校,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1959年我隨丈夫到沈陽重型機器廠工作,在職工學校為中層干部和先進生產者教授文化知識,多次獲得“先進教師”稱號。改革開放之后,我又被安排去做財會工作,通過自學獲得會計師職稱,先后擔任了財務股長、機關黨支部書記等職。
我退休后回到上海生活,但作為老黨員,我一刻也閑不住,給自己找了個永遠可以不退休的“崗位”——為人民服務。我在陸家嘴花園社區時,擔任居委治保委員和黨支部委員,管了不少“閑事”,被評為“街道優秀黨員”。后來搬遷到聯洋社區這個新建小區,我積極組織居民晨練,組建舞蹈隊;看到不文明的行為就上前勸告,哪家有急事難事我也樂于幫忙;哪里有了摩擦、冒出“火藥味”,我就去哪里當“潤滑劑”。我又被評為“花木鎮聯洋新社區先進工作者”。
在老干部舞蹈隊的活動中,我結識了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軍直分會的李華會長,她是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志愿者,也是我們聯洋社區的“名人”,我們一見如故,十分投緣。在她的介紹下,我接觸到了《大江南北》雜志,《大江南北》宣傳新四軍抗日歷史和革命優良傳統,確實是一本難得的好雜志。我不僅自己每期必看、每篇必讀,還推薦給子女閱讀。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全民族偉大的抗戰歷程,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和李華同志一起在社區干部和居民中廣為宣傳《大江南北》,現在聯洋社區每個居委會都訂閱了雜志。下一步,我還要向社區黨支部書記建議,把《大江南北》雜志這樣的精神食糧作為社區活動的獎品。
“你有能力時,決心做大事,沒有能力時,快樂做小事;你有權力時,就做點好事,沒有權力時,就做點實事。”習總書記的這句寄語不時激勵著我,在我的晚年,為傳承革命優良傳統做些力所能及的實事,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