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婷
從侵害兒童案件解析社會道德的缺失
——以《面對面》為例
■鄔 婷
隨著現代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地增加。而在這種高壓下,使得人們的行為出現了過激現象。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是社會的道德,都在陷入一種淪陷、缺失的狀態。這種狀態導致了各種不同的侵害兒童案件地頻繁發生。在這樣一個兒童受侵害案件頻發的時代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社會道德缺失情況,這種社會道德缺失體現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改善這種道德缺失的現象,都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現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而隨著現代化經濟水平地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在這種高壓生活下,一些人會對社會道德出現迷惘,導致其對社會道德標準的判斷失衡,出現過激行為。而侵害兒童正是在這種對道德標準判斷失衡下出現的過激行為中的一種。因而,在當今越來越多的兒童侵害案件頻發的情況下,兒童應該成為我們目前最應該關注的群體之一。
在社會道德缺失這一問題上,筆者以《面對面》為樣本,對其中關于“侵害兒童案件”的報道進行考察分析。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以期了解當今社會為何會出現這種道德缺失的情況,這種社會道德缺失體現在哪些方面,從而探知我們該如何改善這種道德缺失的現象。
從2013年5月到11月,《面對面》的報道中就有多起侵害兒童案件,其中犯案面涉及的范圍廣,犯案人員的階級層面也廣之又廣。在這些侵害兒童的案件中除了普通民眾犯案,也不乏警察、校長、以及醫護人員等社會公職人物的犯案。這些侵害兒童案件主要涉及的有“兒童性侵案”、“警察摔嬰案”、“大興摔嬰案”、海南萬寧“校長開房事件”以及誰綁架了“第一口奶”事件等內容。而從這些內容中,不難看出,當今社會,社會道德的正在逐步淪陷,社會道德缺失愈加嚴重。
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而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就我國現在的社會情況看來,道德的缺失極其嚴重。
首先,這種道德缺失源自于對社會道德出現的迷惘,對社會道德標準判斷的失衡以及當今社會無法釋放的生活高壓。
就《面對面》中,9月22日的“大興摔嬰案”和11月17日的“盜嬰案”這兩起案件的當事人就是因為對社會道德標準判斷的失衡以及對社會道德出現的迷惘而導致的犯罪。“大興摔嬰案”當事人在與孩子母親發生爭執后,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不快,卻并未考慮任何后果把孩子摔在地上的這種不計后果的行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一種對社會道德的迷惘。
其次,對傳統文化的摒棄。對傳統文化的摒棄使得民眾的社會公共意識淡薄,導致其自我的一種心態,進而間接致使了社會道德的缺失。
再次,造成社會道德的缺失在于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社會環境的不良風氣下,致使一些公職人員迷失自己,出現犯罪,進而導致社會道德的缺失。
最后,司法制約機制不健全,也是致使社會道德缺失的一個重要因素。司法制約機制的不健全,致使刑法中出現漏洞,給犯罪者得以逃脫法律追究的機會,致使犯罪率增加,導致社會風氣低靡,從而會致使公眾產生犯罪,造成社會道德的不斷降低。
首先,社會道德的缺失體現在職業道德的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體認同的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一個群體所遵循的規范和原則是以某種職業的道德體系來體現的,公職領域中的道德素質滑坡主要與從事職業的主體價值觀密不可分的。醫生的“暗收紅包”、“漠視生命”、警察的“知法犯法”、教育者的“濫用職權”,都可看出一些公職領域中存在的嚴重的道德缺失。
就《面對面》中,“警察摔嬰案”、海南萬寧“校長開房事件”以及誰綁架了“第一口奶”等事件,可以看出社會公職人員的知法犯法行為,對法律的罔顧以及對社會道德的罔顧。通過這些案件也可以看出這些社會公職人員的職業道德的缺失。
警察,本應該是為人民大眾所服務,熱愛人民,打擊犯罪,秉公執法,嚴守紀律,遵守制度的公職人員。但是,在8月25日《面對面》所報道的一起案件中,“警察”卻成了知法犯法的代名詞。在這起案件中,郭增喜的行為,無論是出于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對警察這一公眾形象造成了傷害。報道中,郭增喜這樣講到“摔嬰的過程都是在喝醉酒之后的無意識行為,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然而,這樣的行為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嚴重缺失下導致的犯罪。作為警察,本身就應該嚴于律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郭增喜的案件中,郭增喜的講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是對自己犯罪行為的一種開脫和變相懺悔,以及對警察形象的間接維護。然而,通過這樣的一個案件,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今社會,職業道德的缺失導致的公職人員的犯罪,使得兒童受侵害的案件頻發,導致兒童成為現今備受關注的群體之一。
在海南萬寧“校長開房事件”以及誰綁架了“第一口奶”的事件中,同樣可以看出職業道德的嚴重缺失。作為校長,主要任務本應該是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而萬寧校長開房事件中,校長帶六名小學女生開房,并以金錢實行誘惑的行為,為教育工作者這一公職人員的形象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也使其自身職業道德在不斷地降低。“第一口奶”中的醫護人員,在不顧孩子的健康,只貪圖錢財,受賄為奶粉做推銷的行為,使公眾對醫護人員產生了不信任,也使得醫護人員的形象受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職業道德的缺失。
其次,社會道德的缺失體現在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當今社會,以權謀私、嫖淫誘奸、暴力虐待等行為屢見不鮮,丑惡現象不斷滋生蔓延,使整個社會的道德秩序混亂,社會各階層民眾的社會責任感不斷弱化,從而導致了道德的不斷淪陷,致使兒童受侵害案件頻發。
就 《面對面》9月29日報道的誰綁架了“第一口奶”和海南萬寧“校長開房”這兩個事件來看,醫護人員不顧孩子的健康強行向孩子喂育“第一口奶粉”和校長不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一個形象而以金錢誘奸小學生少女,都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在這兩件事件中,醫護人員罔顧自己醫者的責任,校長罔顧自己師者的責任,對嬰兒和小學生少女進行侵害,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他們的這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社會道德的缺失。
再次,社會道德的缺失體現在社會公德的缺失。
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范和對人們行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必須首先從遵守社會公德這一最基本行為準則做起。然而,當今社會,一些人連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都做不到,又何談提高。
就 《面對面》9月1日報道的 “男童挖眼案”、8月25日報道的“六年尋子解救黑孩子”事件以及11月17日的“盜嬰案”這三個事件來看,無論是“男童挖眼案”中殘害男童的伯母,還是“六年尋子,解救黑孩子”事件中拐賣孩子的人販子,亦或是“盜嬰案”中盜走女童的女子,他們的這種行為,都是社會公德缺失的一種體現。“男童挖眼案”中的伯母,為了一些細小的家庭矛盾就可以致幼小的生命于不顧,對自己的侄子進行殘害,這種行為是一種人性的喪失,社會公德的喪失。而“六年尋子,解救黑孩子”案件中的人販子和“盜嬰案”中的女子,也都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致孩子的親人于不顧,對孩子進行侵害的行為,這同樣也是一種社會公德的喪失和人性的喪失。
當下,中國現階段社會兒童受侵害案件比比皆是,而造成兒童受侵害案件頻發的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社會公德的缺失。這種社會公德的缺失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了更多的侵害兒童事件的發生。因此,為了保護兒童免受侵害,我們首要做的就應該是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
道德建設是一個長遠而系統的工作。要想有效的遏制社會道德缺失的現象,關鍵在于要綜合治理,標本兼治。
首先,要加強道德品質的教育。只有加強道德品質的教育,才能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使公民對社會道德的認識不再迷惘,對社會道德進行正確的判斷。進而避免民眾因為社會公德的缺失而導致的犯罪。也只有提高了公民的社會公德建設,兒童才能從根本上減免傷害,減少兒童受侵害案件的發生。
其次,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和發揚。只有建立了公民的社會公共意識,才能改變人們自私自我的心態,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只有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信任才會逐步建立,從而減少兒童受侵害事件的發生。
再次,要改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的道德建設中的社會制度。
喚醒人們的良知,養成人們對善惡是非正確判斷的理性思維,僅靠加強道德品質的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不夠的。關鍵還是要遏制社會環境的繼續惡化,加強包括法制在內的社會道德的制度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當今社會道德缺失的現象。只有改善了整個社會環境,給民眾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建立一套公正、健全的社會制度,將基本的道德規范經法定程序權威化,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互助友好,使民眾明確道德行為選擇的正確導向,促使民眾個體在進行行為選擇時考慮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減少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確實保障兒童的安全利益。
最后,要淡化行為主體的功利性、自我性思想,進一步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行為主體的功利性思想濃重是導致當今社會道德缺失的一大重要因素。缺失誠信,無社會責任感成了當今社會各大領域,各個層面的人們所共有的通病。在這樣師者不像師者,以金錢誘導少女;醫者不像醫者,受金錢誘惑無視嬰兒健康的社會環境下,要使社會道德得以改善,就必須要淡化這些行為主體的功利性、個人性思想。在淡化功利性、自我性思想的同時,要是改善社會道德的建設,還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加大對違法犯罪的執法打擊力度。因為法制的不健全,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對違法違紀的敗德者懲處力度不夠,才會造成社會道德越來越低。因而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現今的社會道德體系。因此,淡化行為主體的功利性、自我性思想和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對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當今社會道德缺失已經成為我國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而在這種道德缺失下導致的兒童受侵害案件的頻發也成為了現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因而,社會道德的建設就成為了現下越來越急需面對的困難之一。只有盡快的做好社會道德的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今社會道德缺失的問題,減少侵害兒童案件的發生。
通過《面對面》中,侵害兒童案件的頻發,可以看到當今社會的社會道德的嚴重缺失。而社會生活的高壓,傳統優良文化的摒棄,社會環境的惡化,道德體制的不完善和司法機制的不完善,正是導致社會道德缺失的主要因素。而正是由于這些方面的體制的不健全,才導致社會道德缺失,進而導致侵害兒童案件的頻發。只有在不斷完善社會體制的建設,完善道德建設、司法建設以及個人思想道德素質學習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道德的缺失,從而保障兒童乃至社會的權益,提高整個社會的環境建設。真正做到社會道德的提升。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