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濤
日常交際中人稱指示語功能的語用分析
■翟 濤
指示語就是在日常交流中所涉及的人和物的稱呼。本文嘗試從語用學理論中的合作原則對日常交際中人稱指示語的功能進行分析,論述了人物指稱在動態使用中的功能,發現人稱指示語除了指代交流中所涉及到的人這種無標記性用法之外,還有有標記性用法,因而也就具有諸如語用移情,語用離情的功能,通過探討人稱指示語的功能可以幫助聽話者更好地理解談話的弦外之音,從而更好生成話語。
人稱指示語是指交談雙方在話語交流過程中的相互稱呼(何自然,1988)。它包含第一人稱(交談中用來指說話人自己)、第二人稱(用來指聽話者)和第三人稱(指除說話者和聽話者之外的人或物)。第一和第二人稱指示語通常只能是相應的人稱代詞,第三人稱的指示語除人稱代詞外還可以是名詞或名詞短語 (王鋼, 1987)。列文森指出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是通過指示語才明顯的在語言結構上表現出來的。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正是通過指示語而得以在語言結構上反映出來 (何自然1988: 18)。其使用和理解具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包含特定語境信息的提取,否則難以理解或選擇其所指的信息。因此指示語的研究已成為語用學的重要議題 (Levinson 1983;Yule 2000)。
1967年語言學家格萊斯提出了日常交際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成為語用學的重要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在日常交際中要保證交流的順利進行,雙方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其具體內容為:
量的準則——所說的話正好滿足所需要的信息,不能多于需要的信息;
質的準則——所說的話必須真實,不能說缺乏證據的話;
關聯準則——所說的話必須與話題相關;
方式準則——所說的話要避免歧義。(胡壯麟2002)
為達到說話者所期待的某種目的說話者﹑聽話者及所談論的第三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指示語來代替。同一人物使用不同的指示語在特定的語境之下,會產生不同的會話含義,對談話的目的會產生不同的功能,本文主要討論的就是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下人稱指示語所產生的功能,即人稱指示語的標記性用法的移情與離情的功能。
2.1 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功能
“移情”是一種主動的情感移入,多體現為換位思考(冉永平2007)。“移情是指縮短談話雙方的心理距離,以實現心理趨同或促生雙方之間的親密程度,來體現親情關系;或體現說話人對所指對象的尊敬”(冉永平2007)。在交談中移情的主要表現是交際雙方之間的情感及心理趨同”(冉永平2007)。冉永平認為移情的目的在于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或緩和人際關系,從而實現所期待的交際效果,這就是與語言使用有關的語用移情。根據語言交際中的經濟原則,交談雙方都會盡量以最少的努力來達到最大化的交談效果,因此交談雙方一般會用人稱代詞來指稱對方,但在日常交際中交談雙方為達到其特殊的預期目的會經常違反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以及經濟原則變換人稱指示語,使人稱指示語在交談中獲得移情的功能。
(1)我們都是中學生;(2)都應該好好學習;(3)爭做三好學生;(4)請問咱們這有乒乓球嗎?(5)王某:原則上所有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都要通過郵局寄出;(6)是不;(7)準個人代為領取的。但該生系調劑錄取;(8)又是補錄的;(9)因臨近開學;(10)考生本人或監護人;(11)亦可委托他人直接到學校領取。
記者:對來人身份咱們有沒有進行登記?
例(1)是學校老師在課堂上為鼓勵學生好好學習所說的話,在對話中老師違背了語用學的合作原則用“我們”替換了“你們”,體現了人稱指示語的移情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站在聽話者的立場上來談話,這樣聽話者就更容易接受,這樣可以使談話的效果最大化。例(2)是以第一人稱指示語代替第二人稱指示語,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將談話重心轉移到聽話者身上,縮短交談雙方的情感距離與心理距離來體現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功能。例(3)中將第二人稱轉換為第一人稱復數,違背了語言學中的經濟原則以及語用學中合作原則的質和量的原則,但卻實現了與用移情,這段對話主要講述的是一考生王某頂替其同學羅某上大學一事。記者就錄取通知書如何到達王某手中一事采訪了某大學招生辦主任。按照正常采訪的形式,記者應該使用“你們”或“你”但卻使用了“咱們”這是記者在有意識的拉近交談雙方的心理距離,緩和當時緊張的尷尬局面,為招生辦主任配合采訪創造條件。在這段對話中人稱指示語的變換起到了語用移情的功能。
心理學認為“移情”是心理距離的縮短,在人稱指示語的檢索不受影響的情況下,說話者所使用的人稱指示語辨認程度越高,說話者與聽話者的心理距離就越短。因此語用移情是通過改變聽話者的情感直覺而產生與其情感相接近的情感體驗。從話語的表達來看,語用移情是話語表達者從聽話者的立場出發,充分理解和滿足聽話者的需求來實現雙方的情感趨同,實現所期望的交際目的。
2.2 人稱指示語的語用離情功能
語用離情是冉永平在指示語移情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語用離情是說話者故意拉大雙方的心理距離,突出心理趨異;或體現說話人對所指對象的反感,制造心里空間(冉永平2007)。人稱指示語的離情功能主要是體現說話者與所指對象之間在情感及心理上的差異,從而產生交際雙方之間的社交距離。當這類人稱指示語在一定的語境出現時,就能體現交際主體之間的情感趨異,特別是所用指示語的排他性,能夠拉開交際主體的心理距離。與產生語用移情功能的人稱指示語相比,這類人稱指示語具有具體、排他的特征。
(4)記者:您認為您的三個女兒又到法院上告的目的是什么?
老李:她們三個女兒告我是為了504和604(兩套)房子的繼承權,還是為了錢。(CCTV新聞頻道節目“共同關注”,2006年2月27日) (5)顧波:他說車不要了,啥都不要了來吧,我就打算把車開河里,要不是我媽勸我,我就把車開河里了。
調解員:你看你這孩子你才十幾,你才十六還是十七,這么大的孩子就有這么瘋狂的念頭把車開河里。
顧波:使他激著我這樣弄的,他說不弄就不是他親生的。(百姓調節2015 4 07)
例(4)中是一則采訪,李大爺有三個女兒,他們為爭奪他的房產屢次到法院告自己的父親,因此李大爺非常的氣憤,這種憤怒之情不僅表現在說話的語氣和表情上,而且在人稱指示語的選擇上也有體現。按照語用學的合作原則和會話的經濟原則此時李大爺對起三女的指示語應為“我女兒”或“我的三個女兒”以體現父女親情,但李大爺卻違反上述兩個原則,使用了體現離情的“他們三個女兒”,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說,這顯然體現了李大爺與他三個女兒的心理和情感的趨異,拉大了兩者的心理和情感距離,這表明特定語境之下人稱指示語具有影響人際關系的離情功能。例(5)則是父親在外邊有了外遇,兒子顧波與其父發生爭執,在指稱父親的時候沒有使用常規的“我父親”或“我爸”違反了合作原則的關系準則,使用了“他”,而在提及母親時卻使用了“我媽”從顧波對父母人稱指示語的選擇上可以看出,他是站在母親一邊的,“他”一詞體現了說話人與所指稱對象之間情感和心理上的疏遠,說話者正式通過人稱指示語的離情功能表達自己的憤怒之情。
通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說話者在特定語境之下通過選擇特定的人稱指示語,可以表達其特殊的目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稱指示語具有離情功能,恰當的選擇使用能夠拉大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及情感距離,可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
本文對日常交際中人稱指稱語的功能做了分析和討論,認為交際中人稱指示語的功能主要有語用移情與語用離情兩種。為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說話者會違反合作原則及經濟原則恰當的選擇人稱指示語,并在不同的人稱指示語間進行轉換,以達到交際目的。理解人稱指示語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和理解話語,這也是語用學的目的所在。
(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