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仲謨
深切懷念老連長王道明
□卜仲謨
王道明,原名王以曾,1907年2月13日出生,漣水成集鎮人。抗日戰爭時期,他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八團二營副營長兼四連連長。組建四連時,我和葉官莊小學同學徐安才等人一起參加了八路軍,成為他領導的八團二營四連的戰士。他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在革命道路上前進。
1925年,王道明初中畢業,因家境貧寒而失學。
王道明在淮陰就學期間,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對兵連禍結的中國前途十分憂慮,立志投身革命,報效國家。失學后的王道明,一直在家苦苦思索報效祖國的辦法。他目睹家鄉父老鄉親生活艱苦,對孩子們只能靠挖野菜、草根苦度時光的現狀深有觸動。他首先想到喚醒勞苦大眾,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教育家鄉的窮苦孩子,于是決定在家鄉創辦學校。要解決學校校址問題,他想到了王繼曾。王繼曾是地主,家有5頃地,年齡和王道明相仿,又是近房家族,兩人相處又好,且王繼曾思想開明。所以,當王道明把自己想要辦學的想法向王繼曾說明之后,王繼曾當即表示慷慨相助,在葉官莊東首捐助8畝地。
王道明在父親王士良和親友的支持下,于莊東首蓋起了5間校舍,又利用自家門前屋后的雜樹打了幾十張書桌和凳子,就這樣因陋就簡辦起了葉官莊小學。開始,他既是校長又是教員,還利用早晚時間到父老鄉親家,動員說服窮苦孩子上學,對特殊困難戶的孩子少收或免收他們的學費。在教學上,他既重視傳授文化知識,又運用多種形式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由于他教學認真,教學方法生動活潑,同時減輕學生學習費用,所以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后來學校逐步擴大,他擔任校長,先后聘請了閔坦、朱玉田、朱玉山、陳實清在葉官莊小學任教,在這里培養了很多學生,如徐安才、唐紹儀、唐紹奉、王秀云、卜仲謨等,日后他們陸續參加了革命。
抗日戰爭爆發后,淮漣地區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早期黨員宣傳發動群眾抗日,王道明積極響應,搜集槍支,組織抗日聯莊會。1939年農歷3月18日,日軍一個小隊首次到漣西“掃蕩”,夜晚住在陳師庵。王道明帶領聯莊會圍攻日軍,他們利用地形地物開槍襲擊敵人,掩護群眾跑反。聞訊參加戰斗的四鄉武裝民眾300多人,將敵人包圍攻打,使敵人整夜驚恐。凌晨,敵人向梁岔方向突圍而去,過了張河后,一名日軍被擊斃,一匹白色大軍馬成了聯莊會的勝利品。
1939年6月,淮陰抗日義勇隊開到成集一帶休整,與漣水抗日義勇隊、淮安民眾自衛隊匯合,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八團。王道明立即率領聯莊隊員參加,聯莊隊被編為四連,他被任命為四連連長。為保證四連戰士人手一槍,有較強的戰斗力,他從頑區長朱德川那里強借27支槍及其他地主家借出15支槍,全連以較好的裝備作為參加八團的見面禮。他又將剛繳獲的大白馬送給團長吳覺。1939 年12月,部隊被編為隴海南進支隊第三梯隊,王道明被批準為中共正式黨員。
1940年2月7日夜(農歷除夕),梯隊長吳覺、政委萬眾一等根據各部的偵察報告,得知駐漣城日軍一個中隊和偽軍共300余人,正沿古城公路向西,企圖利用春節突擊“掃蕩”。我軍判斷敵人“掃蕩”結束后必循古寨到漣水的公路返回,而公路與張河交匯處的洪碼一帶是伏擊敵人的理想陣地,于是決定在蔣莊、小劉莊、小馬莊和檀莊的河堤上預設埋伏,出其不意痛擊日軍。指揮部命令王道明率所部到小馬莊設伏,擔負戰斗打響后斷敵歸路、部隊撤退時掩護轉移的重任。
2月8日晨(正月初一),日偽軍向梁岔、余圩、古寨方向“掃蕩”。日偽軍每到之處,槍聲大作,火光沖天,百姓四處逃散。9日,日偽軍陸續沿古城公路回歸。
上午9時許,當敵人的隊伍漸進包圍圈,指揮部方向傳來砰的一聲槍響,王道明大吼一聲:“打!”戰士們一齊向近在眼前的敵人猛烈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驚天動地。敵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會遭到如此突然的沉重打擊,僅在小馬莊陣地前,就有12個日偽軍被送進閻王殿。偽軍倉皇逃竄,日軍倉促應戰,拼命掙扎。未進我口袋陣的后續日軍立即后撤,重新調整兵力,分兩路向蔣莊、小劉莊迂回疾進,企圖將我三梯隊全部包圍。指揮部發現這一情況后,當機立斷通知各部,立即撤出戰斗,分頭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經過一番劇烈拼殺,三梯隊指揮部和小檀莊、小王莊、小劉莊陣地部隊,擺脫了敵人圍抄安全轉移。
當指揮部的撤退命令還未下達到四連時,洪碼附近之敵已向小馬莊發起瘋狂反撲。在擊退第一次沖擊后,王道明發現小馬莊的南、西、北三面受敵,他知道連隊已被敵咬住,惡戰在即,便果斷命令組建不久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李玉軒排立即撤出戰斗。他們剛撤出小馬莊,敵人第二次進攻又開始了,王道明沉著指揮戰士反擊。戰斗中,王道明頸部受傷,鮮血染紅了半邊身。他全然不顧,繼續指揮戰斗。他把堅守的20余名戰士轉入莊內,打通戶與戶之間的院墻,掏槍眼,決心與敵血戰到底。這時,莊西北一個日軍指揮官,手拿小旗指揮機槍手射擊,王道明憑借窗口,眼疾手快擊斃了這個日本軍官。
瘋狂的日軍咬住小馬莊部隊死戰,連續不斷發起攻擊。王道明和戰士們英勇無畏,發揮近戰特長,寸土不讓,將敵拒之莊外。日軍幾次強攻失敗后,集中炮火轟擊。小馬莊墻倒屋塌,一片火海。日寇見莊內沒有聲息,以為我軍全被消滅,便向莊內涌去,誰知火海中突然槍聲大作。原來,火海中的勇士們,棉衣著火就甩掉,穿著單衣堅守,單衣著火就干脆跳進水缸,滅火后再繼續戰斗。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用草鉤、鐵叉當武器,與鬼子展開肉搏戰,鬼子強攻不下,只得退回莊外。
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多鐘,王道明把大家召集起來,他說:“我們已完成掩護部隊突圍任務。天黑之前,我們也要沖出去,多沖出一個人,就是為抗日多增加一份力量!”當敵人發起最后一次攻擊時,王道明一邊大喊:“同志們,沖啊!”一邊帶頭向外沖,戰士跟著猛打猛沖。突出莊子后,王道明在救護負傷戰士費立中時,不幸再次負傷。他拖著被打斷的腿,憑借墳頭掩護,繼續戰斗,掩護戰士們突圍。子彈打光了,他就讓堅決不肯撤離的李清到鬼子尸體上搜集子彈。當李清第三次返回時,王道明已為黨、為人民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天快黑了,敵人慌忙拋棄搶來的東西,把數十具日偽軍的死尸抬上汽車,急忙逃回漣城。這次戰斗斃傷日偽軍100余人。我方與王道明一同殉國的有排長嚴文等14名指戰員。洪碼戰斗是淮海區敵后抗日的一次重要戰斗。它痛擊了入侵漣城日偽軍的囂張氣焰,打出了人民抗日武裝的威風。
1944年,人民群眾主動募資建王道明烈士紀念亭,這是淮海區最早的烈士紀念性建筑。
多少年來,王道明的崇高精神一直被人們景仰、傳頌和繼承。
(編輯孫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