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第二批核查問責“不作為”情況匯報。在前期第一批已有7個省對59名“為官不為”干部問責的基礎上,針對資金沉淀、項目拖期、土地閑置、棚改遲緩等不作為問題,又有24個省(區、市)將依法依規對包括廳局級在內的249名“為官不為”干部問責處理。
“為官不為”,是指一些領導干部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應盡的職責,是非面前不表態,矛盾面前不敢上,風險面前不敢闖,失誤面前不擔責,歪風面前不敢斗的行為。
“為官不為”是個老問題。面對十八大之后狠反“四風”的形勢,少數人又給“為官不為”找到了新借口: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沒有了干勁;或是嘀咕“束手束腳”,丟了精氣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錯”,玩起大撒把……
日前,國家審計署發布了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報告。跟以往的查處違規事件不同,今年8月的跟蹤審計主要督查的是“為官不為與慢為”,以促進該用的錢要用、該開的工要開、該做的事要做。督查發現的問題主要有:農村危房改造任務開工率較低,部分已建成的安居房閑置或被挪作他用;落實精準扶貧工作不到位,扶貧資金未及時撥付或違規認定扶貧對象;部分地區未及時出臺發展健康服務業和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進度滯后;一批重大項目推進緩慢……審計督查表明:這些問題明顯與“為官不為與慢為”有因果關系。
干部就要干事,不干事就對不起這個以“干”打頭的稱謂。“為官不為”者,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一心想做“太平官”“瀟灑官”,做“甩手掌柜”;不是不能為,而是不思為、不愿為、不敢為。若是讓這些人長期主政一方,就會讓當地錯失最佳發展機遇,給百姓生活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會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和信任。
古人云“為官避事平生恥”。封建社會的清官尚有這樣的認識,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怎能連這點起碼的覺悟都沒有呢?那些“為官不為”者,不屬于貪腐分子(以后查出問題另當別論),但他們不履職、不負責的表現,嚴重違背了我們黨的宗旨,違背了作為干部的標準,說到底,還是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出了問題。
對“為官不為”怎么辦?要靠兩個制度來解決,那就是“問責”和“能上能下”。
李克強總理近年來多次強調:“對‘為官不為’,必須嚴肅問責。”干事但不干凈的要處理,干凈但不干事的也要問責。問責,就是追究責任,即便你沒觸犯黨紀國法,但是在你的責任范圍之內、職務范圍之內,出了問題也要承擔責任。要用問責制,厘清原委、分辨是非、明確責任、引出教訓;要用問責制,讓那些不干事、亂干事、混日子的官員曝光、顯形、亮丑;要用問責制,倒逼出干部的責任感、事業心,把應負的責任擔起來、把該干的事情做到位。
問責之后,必須有“能上能下”的組織處理措施。通過問責,對那些查明了的“庸懶散拖”官員進行教育、訓誡和處分,予以留觀、調整和撤換,情節嚴重的還要予以嚴厲處分,不能讓這樣的人繼續“穩坐釣魚臺”。從某種角度來說,曾經長期存在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狀況,也是造成許多官員“庸懶散拖”等病癥的主要病根所在。唯有在干部隊伍中堅持實行“能上能下”的機制,才能有效解決“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清明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予以嚴肅批評。”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要用這段話經常警示和激勵自己,勤政愛民,做個好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