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小心“重口味”讓病找上門
記者 趙維莉
進入夏日,不少人就出現了“苦夏”的狀況,沒胃口,吃什么都不香,人都跟著瘦了一大圈。不過,這對正在生長發育的青少年來說可不是什么好現象,沒有足夠的能量攝入就無法滿足每天的消耗,又如何應對忙碌的學習?于是,不少家長開始變著花樣地來豐富孩子的飲食,甚至不惜把食品都弄成“重口味”,只要能下飯就行。殊不知這卻給孩子的健康埋下了隱患。


東北人“口味重”,在全國的人均日食用鹽上也是排在前面——這個可不是好現象,因為過多地攝入鹽,對我們人體有害無益。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張艷表示,原本被稱為“老慢病”的高血壓越來越低齡化,就與孩子每日攝入鹽過多有關系。“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適量的攝入對健康有益,但很多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食欲,習慣在烹調時多放鹽,就導致孩子攝入量超標,而高鹽飲食會引發一系列的心腦血管疾病。”張醫生表示,過咸的食物容易導致血壓增高,引起水腫。
對正在生長發育的孩子來說,高鹽飲食還存在許多經常被忽視的危害,“孩子的臟器還在發育中,吃得過咸,對兒童腎臟功能也不好。高鹽飲食還會改變呼吸道環境,影響呼吸道細胞的生長。加之孩子免疫力差,會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危險。另外,吃得過咸也會直接影響兒童體內對鋅的吸收,導致缺鋅。”
其實,就算在東北,人生下來也不是就非要“重口味”的,甚至說對于剛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幾個月嬰兒來說,他們每天鹽的攝入量應該不超過0.5克。但是,由于不少父母口味重,然后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調整孩子的飲食咸淡,久而久之孩子的口味也就開始愛咸了。張醫生強調,“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口味的咸淡也是從小養成的。在家長的影響下,孩子逐漸耐受了過咸的飲食,會形成口重的習慣,長大后就不易糾正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人每天攝鹽量不得超過6克,這里的6克不僅指食鹽,還包括味精、醬油等含鹽調料和食品中的鹽量,然后還有平均分攤到各個菜肴中,所以這樣就可以對比出來,我們每天要多吃多少鹽。而且對于患有心臟病、腎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更應嚴格控制飲食中的鹽攝入量。
很多家長意識到食用鹽過量,對自己、對孩子的健康威脅很大,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做飯時減少鹽的使用量,不過雖然菜變淡了,但是孩子的攝入量還是會超標,又是為什么呢?
張醫生指出,因為家長們都忽略了鹽的“隱形攜帶者”——“零食”。“現在許多受孩子歡迎的零食所含鹽分已達到潛在威脅水平。如海苔、鱈魚絲、魷魚絲、肉脯、薯條、薯片、肉松、蜜餞、泡面等都屬于高鹽零食,孩子要盡量少吃。”她為大家舉例說明,并且在我國已經有明確的《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指南》,把零食分為3個等級,分別是“可經常食用”、“適當食用”和“限制食用”,高鹽零食屬于“限制食用”等級,每周進食不能超過一次——看看您是不是又超過標準了?
那么什么樣的零食是健康的呢?低鹽、低糖、低脂的食品都屬于此類,如全麥面包、純鮮牛奶、純酸奶等,但“三低”也導致這類食品口感“不好”,所以很難被孩子們喜歡。但是張醫生表示,孩子的飲食口味、習慣和興趣,家長都可以“培養”出來,有意識地給孩子選擇健康的零食,這有助于孩子形成低鹽、低糖和低脂的健康飲食習慣。
說了這么多,大家是不是決定以后在飲食上要注意一下了呢?張主任建議,父母給孩子的膳食調味品,應該遵循“四少一多”的原則,即少糖、少鹽、少醬油、少味精、多醋。可是,這炎炎夏日,本就胃口不好,飯菜味道再淡一些,想想都沒有食欲了,這讓天天想著給孩子們增加營養的家長們頭疼不已。她給各位支招,要增加孩子的食欲,不妨適量放些酸味食物,如檸檬汁、西紅柿。
同時,在做飯菜時,什么時間撒鹽也很關鍵。張醫生表示,現在比較流行用“餐時加鹽”的方法控制食鹽量,既可以照料到口味,又可以減少用鹽。“餐時加鹽”,就是在烹調時,或起鍋時,少加鹽或不加鹽,而在餐桌上放一瓶鹽,等菜肴烹調好端到餐桌時再放鹽。“這是由于,在就餐時放的鹽附著于食品和菜肴表面,來不及滲進內部,而人的口感主要來自菜肴表面,所以吃起來就會覺得咸味夠了。”她解釋道,這樣我們就可以減少了鹽的攝入量,又可以避免碘在高溫烹飪中的損失。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