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別讓爸爸成為家庭的“隱形成員”
記者 趙維莉
如今,打開電視,你會發現不是“爸爸去哪兒”就是“爸爸回來”,一時間爸爸與孩子的互動成為綜藝類節目中最受關注的熱點,但是也遭到不少媽媽甚至孩子的吐槽,認為正是因為很多家庭中,父親所應負的教育的缺失,才讓這樣的節目變得彌足珍貴。因此,當你的家人在津津樂道別人的爸爸時,各位是否反思,自己是一位合格的父親嗎?

有這樣一個笑話,家里最常出現的話就是“媽,我餓了”“媽,我襪子哪兒去了?”“媽,你明天能給我買個保溫杯嗎?”……“爸,我媽呢?”在笑過之余,作為父親的您是否意識到,在家庭生活中,自己是否已經成為“或有或無”的成員。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更多的父親留在家里、留給孩子的是伏案工作的忙碌樣子,或是電視機前專注球賽的背影,甚至低頭擺弄手機的側面剪影,超過四成的媽媽抱怨孩子只是自己一個人的,爸爸只是來欣賞孩子成長的,更有超過一成的媽媽毫不客氣的吐槽,其實爸爸就是家庭中另一個孩子,只要在孩子的教育中不添亂就謝天謝地了。
看了這樣的吐槽和抱怨,作為父親的你是不是有些顏面無光呢?也許你會覺得委屈,你也想好好地為這個家庭付出,你在外努力打拼,回到家里也只想放松一下,怎么就成為了家里的隱形人了呢?對此,我們的教育專家禹春老師建議各位爸爸不如從現在開始,從零做起,真正成為孩子心目中可以依靠的大樹。
禹老師表示,不是爸爸不愿參與到家庭活動中去,尤其是在陪孩子這一塊兒,是很多媽媽的小心翼翼讓他們望而卻步。“我曾與一位初中生的爸爸聊過,他說每次他獨自帶孩子出門,媽媽都會在后面千叮嚀,萬囑咐,好像自己會丟了孩子一樣。”正是這樣的擔心,讓媽媽成為親子關系中不可逾越的障礙,對此禹老師建議爸爸們不妨多在媽媽面前表現自己細心有耐性的一面,與孩子的交流中多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能多陪陪孩子參加戶外運動,做一些手工產品,這樣會讓孩子感受與母愛不一樣的親情。
同時,她也提醒各位爸爸,千萬不要因為他人的擔心而止步不前,“很多媽媽甚至家里老人,擔心爸爸粗心,會忽略孩子的感受,故而不贊同父親獨自享受親子時光,究其原因也是因為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所造成的,實在怨不得別人,要想扭轉這種局面,就要靠你自己的努力,而且相對來說,你現在要面對的是已經長大懂事,且有一定自理能力的青少年,所以作為父親更多的不是要考慮如何在生活技能上的照顧,而更應該從精神方面入手。”
禹老師表示,多年與中學生打交道的經驗告訴她,雖然父親在家庭生活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很多孩子對父親還是非常崇拜的,甚至年紀越小,越會認為父親是無所不能,無所畏懼的。正是這樣的崇拜,也讓父親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多了一層“神秘感”。所以,禹老師建議,父親們要想辦法自己走下神壇,讓孩子感受最真實的你。
現在不是非常流行賣萌嗎?也許各位爸爸在賣萌的同時,不妨也賣賣“傻”,不要成為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也不要成為無所不能的超人。“當孩子遇到問題向你求助的時候,不要先急于給他答案,不妨與他一起去探索他不了解的世界,去引導他找到正確的答案。”禹老師強調,爸爸們走下神壇的第一步就是要自我打破,不再端著自己的架子,讓自己不那么神勇的一面呈現在孩子的面前,“這并不丟人。”她強調道。
很多孩子和父親有距離感,還是因為父親的嚴厲,在中國“嚴父慈母”的傳統流行千年,對此禹老師表示,父親們在與孩子交流相處中,也可以試著“嘴甜”一點兒,把更多的夸獎放在嘴邊,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這樣也會讓你們的相處更有溫情。“很多被稱作模范爸爸的,并不是說他個人有多優秀,更多的是他與孩子相處時的耐心與鼓勵,讓孩子真心的信任,并且能夠去依賴。”
父親回歸家庭,會讓家庭教育變得完整,父愛與母愛的不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韌自信,性格更加豁達,不拘于小節。父親是孩子心目中的一座大山,無論他們將來走向何方,父親都會像一座燈塔,成為他們心靈上的指明燈。最后,禹老師要提醒各位想要改變的父親們,做好你自己就足夠了,不要去和他人攀比,因為每個家庭的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所需要的也是不同的,要多多學會換位思考,當媽媽們抱怨你離家庭太遠時,不要用工作、事業當作借口,那些只是你人生的附加值,而孩子與家庭才是值得你一輩子珍惜的財富。做個好爸爸,從不再嚴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