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請帶著我一起玩
記者 趙維莉

進入新集體一個學期了,有人如魚得水,有人卻成了“班里的孤島”,看著別人開心的相處,自己只能躲在一旁看書,還要安慰自己“他們是在浪費時間,我要抓緊時間學習!”但是,你發現你的書拿倒了嗎?為什么大家不喜歡我?為什么我無法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為什么我會被孤立?
升入高一快一個學期了,李子這個16歲的小姑娘卻越發地懷念自己的初中同學,因為在這所新學校里,她找不到自己可以交流的人。“從軍訓開始,我們那時住在部隊里,六個人一個寢室,她們總是嘰嘰喳喳地說哪個教官比較嚴厲,哪個班里的老師比較好,我覺得吵所以晚上熄燈以后都是自己帶著耳機聽音樂睡覺,很少和一個屋子的女生交流。”就這樣,一開始李子就給大家“高冷”的印象。于是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無形中李子就被孤立起來。眼看著要到新年了,老師要求大家組成小組來參與聯歡活動,可是李子卻找不到自己的伙伴。
由于工作關系,禹春老師常開玩笑說自己接觸的孩子比成年人還多,所以在她看來,孩子的世界要比成人的單純得多,“這種單純不僅體現在他們的心理認知上,也體現在他們的處世方式上。”所以,在他們的世界里非黑即白,沒有所謂的灰色地點,好惡往往溢于言表,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同時,她也強調,在孩子之間,非常容易產生從眾心理,所以當同學中間有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人出現,而且他有不喜歡某一個人時,就會特別容易出現孤立現象。
那么為什么被孤立的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對于這個問題,禹老師解釋是有很多原因的,特別是在大家一起進入一個新集體的時候。她總結出有三種情況容易被孤立: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好強、表現欲強烈的孩子;另外一種是社會交往技能較差、內心自卑、性格內向,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的孩子;還有一種容易被孤立的孩子,是有特殊個性或行為表現的孩子,如愛打小報告、愛發脾氣、不愛衛生等。
長期被孤立的人,容易變得自卑、孤僻、行為怪異,甚至厭學,而且會影響長大后的人際交往,為此禹老師建議有這樣困擾的同學要趕緊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人際圈,爭取早日融入集體。
要別人不孤立你,那么你就要先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多多培養自己的良好的品質,明白自信不是自大,要懂得謙讓,找到與人交往合適的距離。”對此,禹老師表示良好的同伴關系,不僅不會讓自己受到孤立,同時還會感受到集體生活中的快樂,學會關心他人,同時建立起互相幫助的團隊意識。“不妨多準備一些能和同學們分享的東西,比如女生可以準備一些小零食,分享有時候是最好的交流。”
容易被孤立的人,往往有時候與家人的溝通也非常有限。“可能當你意識到自己被孤立的時候,可能對你的傷害已經形成了,這時的你其實更需要來自家人給予你的關心和鼓勵,讓你重拾回歸集體的信心。”禹老師表示,無論如何成年人在判斷事物時要比同學們更加成熟準確,所以和家人保持一個交流與溝通,首先會為自己在外的人際交流打下基礎,同時多和家人講講你和同學之間的相處方式,他們會幫助你去尋找更為適合的、與同學們的相處模式,而如果你遇到問題,他們也會更好地幫助你找到解決的方法。
不想被孤立的人,同時也不要去搞特殊化,要先去做一個合群的人。“現在的通訊手段、交流方式越來越多,除了面對面,還有網絡交流,你完全可以隨時和自己的同學還有老師保持親密互動。”禹老師說,更多的互動讓彼此了解,當然會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減少被孤立的可能性。
如果你現在已經被孤立了,就要先從自身尋找原因,然后再去確定改變方案,這時你可以求助父母或者老師,讓他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理性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因地制宜地改變。“如果是因為自己強勢的性格,那么就變得低調一點;如果是因為一些不良的習慣,那么就要改正;如果是因為內向,就多多鍛煉自己,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這樣明確目的的調整,會讓你更快地融入集體。
同時,不要在表現自己的“高冷”,多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果覺得有些勉強的話,禹老師建議不妨從先交一兩個好朋友做起,因為只要有朋友,就會讓被孤立的感覺減輕,造成的傷害也不會太大。同時,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話,禹老師建議同學們不妨自己“出手”組織一些活動,雖然開始可能會收效甚微,但是作為同齡人還是很容易找到相同的興趣點,這樣更容易有話題,交流多了,自然而然就融入了集體生活。
最后,禹老師要說的是,想改變自己在“圈子”里的現狀,還是要從改變自己做起,先多多肯定自己,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多為別人去做些事兒,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回報或者說別人來改變,這樣你會發現其實讓別人接納你很簡單。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