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柳 趙維莉
史鑫:希望聽懂古典音樂的語言
葉柳 趙維莉

雖然距離高考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對參加藝考的同學來說,他們的“戰斗”已經開始了。對于一些學音樂的同學來說,他們心中有著更長遠的目標,希望能出國深造。作為藝術生,在出國留學方面有哪些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有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這一期,記者采訪了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史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坐落于費城羅卡斯街,是目前世界上最難考的音樂學府,每屆的錄取率極低,可以說它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藝術圣殿。而當年,學習大提琴的史鑫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6歲開始學琴的史鑫是名90后,13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馬雯教授,2008年贏得克羅地亞Janigro國際青年大提琴比賽第二名。這位90后思想犀利,語言簡約,透徹地表達了這一代留學生對海外學習和異國文化的觀感和經驗。
在很多人看來,學琴是件苦差事,但是史鑫學琴原因頗為有趣:之所以選擇大提琴竟然是因為“拉大提琴可以坐著”。從小家長很嚴格的督促他練琴,給他規定練琴時間,但從不過分要求。提及自己的出國考學的經歷,他表示同學們首先要非常清楚自己的情況,按照自身狀態來準備考試。
美國的學校一般會有規定的考試曲目范圍,大部分學校會重視傳統曲目的演奏,比如巴洛克、古典和浪漫主義——“因為經典作品是經過歲月沉淀,站在歷史傳承高度的,更能夠反映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控能力。”所以他建議無論怎樣選擇曲目,都要包括傳統的經典作品以展示自己的音樂修養。
四年的留學生活,讓史鑫對柯蒂斯的治學態度、校園氣氛贊賞有加。柯蒂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學術態度傳統純凈,從不擴招,沒有對音樂功利化,將其變成生存手段——她對古典藝術有最真誠的尊敬和捍衛,就像紛繁音樂社會中的最后一方靜土。柯蒂斯的音樂家多是專注癡迷于古典作品的,一些人甚至耳朵無法接受流行音樂。另外,柯蒂斯有最堅固的學院派傳統:杰出的演奏家、教授們將他們的藝術精華在這里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課程設置方面,史鑫認為,對位、曲式分析、和聲等對理性的理解作品很有幫助,可以讓學生解構音樂創作過程。“有一門分析課,教授甚至會花兩個小時分析巴赫的某一樂句——他可以找到每個音的定義,從中概括其思想和哲學性,從分析層面讓我們感受到每個時代和作曲家的音樂精神。”柯蒂斯的室內樂、樂隊合奏課程比中國的院校多很多,但史鑫認為,不管是拉獨奏、重奏或樂隊,都要加強對提琴藝術自身的理解,這樣才會適應任何形式的演奏。
對于音樂留學生來講,最重要的莫過于主課教學了。那么,美國教授的教學方式與中國有不同嗎,是否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呢?史鑫告訴記者,在柯蒂斯學生可以同時師從兩位教授——“我就是這樣的,而且這里的老師之于學生的關系在于‘幫助’而非‘教導’!”他覺得他的的兩位教授的教學非常互補:一位講究音樂細節和情感傳達,另一位善于解決技術和風格問題。“如果兩位教授在同一細節觀點不同,我會堅定地跟隨自己的認識而理解音樂而不是去服從其中一位。”
另外,有很多人認為美國教授不重視演奏技術教學,其實不然——他們非常重視練琴方法。由于樂器屬性,大提琴技術是相當重要的。他的教授曾說:練琴就像寫字著書,如果練琴的每一分鐘——每一個字都寫得認真,那么一輩子過去,我們就可以回頭看到一部好書。由于中美教授都重視技術訓練,而他們在選曲上也都給學生相當大的自由(讓他自主選擇曲目),所以他的兩段學習銜接得非常舒服,沒有任何不適應。
留學也是接觸各種不同文化的極好機會。一般來講,留學生都有機會結識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也可以從他們那里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史鑫從排練和上課中認識很多朋友,美國人居多。“美國人交流能力、表述觀點的能力很強,值得學習。還有很多來自韓國、日本的同學,當然亞洲的學生不會有美國人那樣開朗。”
對于古典大提琴來說,中美的學習環境無疑還是有一些差異的。這種差異在于普通觀眾對大提琴藝術的感知程度上的差別。西方觀眾把音樂演奏更看作是一種文化,態度可能更嚴肅一些。可能中國學生需要把音樂更多的放進自己的知識或哲學體系,而不是只追求“好聽”或娛樂。
作為一名作為留學生和最新一代青年演奏家,對于大提琴,史鑫認為古典音樂是獨特而深奧的語言,我希望自己更“聽得懂”;其次我希望專注于樂器本身的學習,更好的通過它來傳達音樂所表現的精神。
而在對話的最后,葉柳如此總結史鑫:史鑫是一位非常熱衷于讀書而且心存靜氣的學生,同時體現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生的一種共性:那些打磨不掉的棱角和“愛誰誰”的自由姿態——而這也許就是追求藝術的應有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