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曦
修身治學與學術道德
■潘曉曦
近段時間,關于學術抄襲的各種報道不絕于耳,作為一名專業從事藝術研究的工作者,對于這個命題不由深有感觸,幾點隨想寫來,供大家和自己引此為鑒。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贝藶榇髮W問家之妙言,擊節贊嘆之余,深覺以此語作為本文的切入點實在是確實貼合不過。
王國維所論之第一境,其實講的是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研討學術,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了解個人追求和學術研究方向的終極取向,并且盡可能地去探求到達最終目標的路徑和方法。藝術的表達內容和形態發展對于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所謂藝術研究其實就是從理論的角度去梳理和促進藝術內容和形態的良性發展。作為一名藝術研究的工作者,我個人理解的自身學術研究的最終目標其實就是希望自己研究的內容,可以對藝術形態的有利發展盡綿薄之力,而到達這個目標的方式,首先要從總結和了解前人的經驗開始。
王國維所論之第二境,講的是學術成果不是簡單就可以獲得的,想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績,就必須有執著的態度,辛勤忘我的研究過程,孜孜以求,永不懈怠永不退縮的學術精神。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學術風氣陷入到十分尷尬的境地,抄襲之風和趨炎之作比比皆是。要知道,學術從來就不是工具,既不是個人追求名利的工具,更不是攀附權貴的工具。誠然,藝術學術研究與自然學科等方面的研究不同,它有可能包容有部分研究者感性的因素,也有人認為它可能沒有必要嚴苛的去遵循科學的原理,確實一部作品的好壞評述并不會帶來核試驗那般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嚴重后果,但學術道德卻是衡量一位學術研究的從業者的基本準則。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我個人的感受是研究可能淺顯,可能會由于知識儲備不足而有很多的瑕疵,但正是這種不足和瑕疵,才是激發你更加去潛心研究的理由,而絕對不應該成為抄襲的借口。其次,學術研究本身就是清貧和寂寞的,當你選擇這條道路時就應該對此有所準備。學術地位的提高,會讓學者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你的態度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群,這種權利的獲得就是學術研究最大的收獲。所有的大師,在獲得成果時只會選擇更加謙卑的態度對面對未知的學問,而非選擇用這種成果去換取金錢。
王國維所論之第三境,講的是學術研究的方法,只有反復學習和刻苦鉆研,最終才能夠融會貫通,一朝頓悟。《曾國藩家書》中《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一篇中有云:“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雍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學術研究如浩瀚海洋,越深入其中越會感受到無邊無際的深邃,所以個人認為在選擇了個人的研究目標,端正了研究的態度之后,就是專心于其間,專注于其間,專研于其間,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最終的成果。
總而言之,學術研究是嚴肅且枯燥的漫漫征途,端正且律己的態度是每一個從業者最基礎的應該建立的觀念,作為其中之一員,望且行且珍惜。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