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與日本侵華野心的膨脹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的激烈震蕩下,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尖銳地暴露出來,各國的革命運動出現新的高漲,各國壟斷資產階級想方設法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普遍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強化對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在英、美等國,壟斷資產階級企圖實行經濟改良政策來擺脫危機。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完全拋棄了資本主義僅有的一點民主形式,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大肆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成為最富掠奪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主義大行其道。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局勢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復仇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勢力的膨脹,上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特別是20年代末的大危機,是國際法西斯主義勢力得以崛起的重要條件。
“法西斯”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一捆棍棒,象征暴力和強權。法西斯主義是一種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種族主義、軍國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政治思潮。法西斯政權是一種公開實行暴力統治的金融資本專政的形式,集中反映了金融寡頭集團獨裁統治的要求。因此,在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政權的出現,不是資產階級政府的一般更迭現象,而是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形式演變為公開實行恐怖專政的獨裁制國家形式的標志。法西斯政權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反革命暴力政權。
法西斯主義最早產生于意大利。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勢力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頭目墨索里尼自1914年主辦《意大利人民報》以來,就大肆宣傳民族沙文主義,鼓吹侵略戰爭,并于1919年3月正式組織“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黨。在法西斯主義思潮的支配下,意大利成為首先惡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格局的主角。在民族沙文主義的狂潮中,意大利法西斯勢力迅速膨脹。1920年5月24日,意大利法西斯全國代表大會在米蘭召開,確立了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宗旨、以暴力行動為方針的基本綱領。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發動兵變上臺,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并逐漸與后起的德國法西斯勾結在一起。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后,根據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德國被迫交割出1/8的領土和1/12的人口,以及全部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并交付巨額賠款。但在英、美扶植下,德國的經濟勢力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隨著經濟力量的迅速膨脹和壟斷資本勢力的進一步擴張,德國又重新加入了大國爭霸的行列。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鎮壓革命,實現侵略擴張的野心,需要建立公開的法西斯專政。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及其控制的納粹黨便越來越博得壟斷資產階級的青睞。
希特勒早在1920年就建立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或納粹黨)。1923年,他組織黨徒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舉行暴動,企圖奪取政權。他極力宣揚反動的沙文主義、復仇主義、種族主義,瘋狂反對蘇聯、反對共產主義,鼓吹一整套極端反動的法西斯主義。
希特勒于30年代初登上權力寶座成為德國國家總理。隨后,他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和縱容下,自封為德國終身國家“元首”,非法解散國會,取消除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殘酷迫害和屠殺一切進步人士和猶太人,積極擴軍備戰,把全國變成法西斯軍營。他的全部對內對外政策都服務于發動侵略戰爭,圖謀稱霸世界。為了擺脫凡爾賽和約在軍備上對德國的限制,希特勒政府于1933年6月提出廢除凡爾賽和約的軍事條款。1933年10月,希特勒借口德國在軍事上處于不平等地位,指責英、法、美把德國看成“次等民族”,宣布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3月,希特勒政府又發表聲明,宣布不受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實施普遍義務兵役法,重建空軍和一支50萬人的軍隊,德國隨即恢復了以往的軍事實力,并加緊進一步的擴軍備戰,準備隨時發動侵略戰爭。希特勒的上臺,標志著最反動、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專政在德國建立,標志著歐洲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當歐洲的戰爭策源地在德國和意大利形成的時候,東方后起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成了亞洲的戰爭策源地。
日本位于世界的東方,與中國、朝鮮相倚為鄰。自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軍事的、封建的軍國主義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它的法西斯思想開始萌芽。1916年5月,日本法西斯思想家北一輝提出,日本應取代英國成為“亞洲的盟主”。同年10月,日本法西斯的另一個思想家大川周明也提出,日本應該成為“亞洲的領導者”。為實現這一總目標,北一輝提出要通過“國家改造”,即通過政變手段,建立天皇制獨裁政權。大川周明則主張用“天皇歸一”,即一切都絕對服從于天皇的忠君思想,建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體意識”,統一國民的思想,使日本強大起來。后來,北一輝與大川周明的思想相互補充,構成了日本法西斯思想的雛形:用“天皇歸一”的國體意識來統一國民思想,用“國家改造”來建立天皇制獨裁政權,使日本盡快強大起來,以取代歐美列強,成為亞洲霸主。
1919年,北一輝、大川周明組織了日本第一個法西斯組織猶存社。兩人積極在軍隊內進行活動。大川的活動重點,是在軍部的幕僚將校。通過其活動,少壯派軍官荒木貞夫、小磯國昭、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人,成立了法西斯組織二葉會,標志著軍隊內“幕僚革新派”的形成。在北一輝的煽動下,一部分基層軍官轉向法西斯,形成了“基層將校革新派”,認為,只有軍隊才能完成“國家改造”使命,使日本成為“亞洲盟主”。1930年,軍隊內最大的法西斯組織——櫻會成立,并得到許多高級將領的支持,表明日本法西斯已經控制了軍部,意味著日本法西斯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日本的法西斯勢力形成后,極力鼓吹戰爭,通過各種渠道影響日本國策。1926年4月,日本政府設立了國家總動員機關準備委員會。9月,陸軍省成立了整備局,由法西斯骨干分子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分任課長,負責制訂總動員計劃。出于總動員的資源需要,日本法西斯把中國“滿蒙”地區列為侵略的第一個目標。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日本法西斯勢力的膨脹提供了良機。日本統治當局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在政治上實行法西斯獨裁;在經濟上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在軍事上則連續發動侵略戰爭,企圖以武力擴大勢力范圍。
法西斯統治的強化,必然導致進一步的對外侵略和擴張。日本帝國主義首先把罪惡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國。
變中國為日本的獨占殖民地,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基本國策。早在明治年間,日本軍國主義就制訂了對外侵略擴張的狂妄計劃:第一期征服中國的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中國的“滿蒙”(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第四期征服中國“本部”地區;第五期征服世界。這就是說,中國不僅是日本對外侵略的主要目標,而且侵略中國也是日本稱霸世界的必經之路。
1927年4月,田中義一任日本內閣首相。6月27日~7月7日,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集了有外務省、陸軍省、海軍省官員、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以及有關駐華外交官參加的“東方會議”,決定了對中國的基本政策即“新大陸政策”。其主要內容如下:(一)區別中國“本土”和“滿蒙”,堅決把中國東北從中國分裂出來,置于日本勢力之下;(二)在當前中國不可能統一的情況下和各地的“穩健派”政權取得聯系,極力挑動軍閥分裂互斗,從中挑選走卒;(三)日本在華權益以及日僑的生命財產受到侵害之虞時,根據需要采取堅決自衛的措施;(四)萬一動亂(中國革命)波及“滿蒙”,日本將立即采取措施保衛。7月25日,田中義一致函宮內大臣一木喜德,請他代將“帝國對于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密奏日本皇室。這就是所謂的“田中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獨吞中國、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規定了侵華的方針步驟,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華發動侵略戰爭的總綱領。
從1929年至1931年,日本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四次秘密偵察,以期制訂侵略中國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訂了侵占中國東北的《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指定由參謀本部和關東軍提出作戰計劃。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從國內運來了24厘米口徑重型榴彈炮2門,安置在沈陽南滿車站附近的日本獨立守備隊兵營內,確定和瞄準了攻擊目標。
1931年7月,在中國長春市西北的萬寶山,日本挑起了中國農民和朝鮮移民的水利糾紛,日本領事館的警察開槍傷害中國農民多人。同時,在日方的煽動下,朝鮮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排華事件,一周內有109名華僑遇害,數千人受傷。日本政府乘機大造侵華輿論,加緊準備武裝占領中國。
與此同時,日本參謀本部的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大尉及其隨從4人,攜帶軍用地圖、測圖儀器等,到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地區葛根廟一帶探測地形,搜集軍事情報,被東北屯墾軍捕殺。日本侵略者便以此事件為借口,叫囂要“以武力解決懸案”。他們一面調集大量軍隊到南滿各車站,并調駐朝日軍到中朝邊境的新義州、會寧等地集結,一面唆使在中國東北的日僑在鄉軍人會采取行動,準備占領中國的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也從9月14日起在沈陽北郊中國東北軍的駐軍營地附近舉行夜間實彈演習,加緊進行侵華戰爭的準備。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突然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