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海秦明
文武雙全的抗日名將——彭雪楓
□張格海秦明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追憶戰爭年代,我們不能忘懷敬愛的好師長、抗日名將彭雪楓將軍。他是抗戰初期黨中央唯一授銜的文武雙全的將軍,是我黨著名的軍事家。毛澤東點將為統戰“特使”,彭德懷贊譽為“大戰長坂坡趙子龍”,陳毅夸他三擒三縱韓德勤“捉放曹”唱得好!人民群眾贊譽他領導的抗日部隊是“天下文明第一軍”。
1930年4月,彭雪楓任紅8軍一縱隊政委,5月奉調到湘鄂贛蘇區根據地,7月任紅3軍團2師政委。7月22日,紅3軍團從岳州返回平江,在天岳書院門前召開大會,紀念平江起義兩周年,誓師攻打長沙。為此在平江成立湘鄂贛工農兵革命暴動委員會,動員平江、瀏陽、修水、銅鼓等縣的游擊隊、赤衛隊參加作戰,各縣蘇維埃政府亦組織農民群眾參戰,不過兩三天,擔架隊、運輸隊、慰問隊等從四方紛紛開來。
27日拂曉,紅3軍團2師在彭雪楓的率領下,從金井、春華山一帶向長沙開進。紅5軍強渡梨河,在七里巷與剛剛從衡陽調回的劉建緒部展開激戰。敵人正面火力很強,彭德懷命紅8軍一部跑步至杉木巷,從左后側向敵包抄,掩護紅5軍正面沖鋒,在兩面夾擊下,敵軍紛紛向長沙城內逃竄。紅3軍團與紅5軍、紅8軍會師后,緊追不舍,經馬王堆、小吳門、瀏陽門,于當日晚9時,彭雪楓率領的紅3軍團2師最先攻入長沙城。彭德懷得知這個信息,贊譽彭雪楓是“大戰長坂坡的趙子龍”。
紅3軍團進入長沙,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紅軍還注意到對外交人員、傳教士、僑民的宣傳工作,宣布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只要他們遵守法令,紅軍保護其生命財產。此舉轟動中外,西班牙駐長沙領事館報道:“紅軍根本不是無組織的散匪,而是有文化、有教養、有禮貌的正規軍隊。”
這次戰役,紅軍在轉戰中趁敵兵力薄弱之機,挾連戰連捷之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長沙,創造了紅軍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攻下省會的唯一戰例,對全國革命運動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936年夏,抗日救亡怒潮席卷各地。9月,毛澤東親點彭雪楓擔任“特使”,力促國共合作,為我黨爭取在戰略大環境中的有利局勢。那段時間彭雪楓輾轉半個中國,隨葉劍英秘赴西安會晤張學良、楊虎城等,鞏固我黨與國民黨東北軍、西北軍的統一戰線,并攜毛澤東親筆信晉謁時駐蘭州并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兼東北軍第51軍軍長于學忠,實現“西北停戰議和”,為后續紅軍主力會師甘北,“打通蘇聯”,進而奪取寧夏接通外蒙古的戰略任務創造條件。
10月,黨中央明確將晉綏統戰工作置于北方軍隊統戰工作第一位。彭雪楓臨危受命,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太原等地,專做閻錫山、傅作義的統戰工作。他孤身一人化名入晉,會見閻錫山,以閻“守土抗戰”,力圖自保心理與蔣之間的矛盾作為談判工作的突破口,使其產生了“不亡日,亦亡于蔣”的壓力。同時,曉以民族大義,以崇高的革命情懷,忠實轉達黨中央“非抗日無以圖存,非抗日無以救國”的通電精神,使其權衡利弊,轉變立場,從而為晉綏兩省的統戰工作打開了一條道路。
彭雪楓在太原期間,西安事變爆發,舉國震驚,閻錫山晉綏軍的政治傾向立時成為國共能否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一環。彭雪楓冷靜沉著,不急不躁,最終不辱使命,向閻錫山轉達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主張,促使其態度從反對到中立,再從中立轉到“共維大局”的立場上來,為國共兩黨以及其他各勢力聯合抗戰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期間,他以堅韌不拔的耐心和充滿智慧的談判技巧說服閻錫山,使其在國家危亡之際同意紅軍入晉,還共同商定東渡黃河渡口、行軍路線,并提供軍需等后援物資,為后來的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鋪平了道路,為八路軍指揮部和三大主力師進入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北創建根據地,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礎。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指示,將八路軍第5縱隊改為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委。
黨中央毛澤東對發展華中戰略提出:整個蘇北、皖東、淮北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要求在津浦路以東,隴海路以南,黃海以西,淮河以北,用一年時間建成抗日民主根據地。挺進蘇北是國家民族大局、是大勢所趨,首先要集中力量打擊日本侵略者,瓦解敵、偽、頑政權,大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挽救中華民族之危機,挽救淮北父老人民水深火熱之中。
針對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彭雪楓嚴正指出:必須給以堅決回擊,該打的就打,該爭取的就爭取,只有打破敵偽頑的一致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既要堅決打擊,又講策略,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在三角斗爭中處于主動。
1943年3月上中旬,韓德勤接到蔣介石密令,以回師休整為名,要津浦路西的王仲廉部兼程東進,韓部由東向西侵占泗沭間的里仁集、程道口,擬兩面夾擊剛與日偽軍連續作戰33天的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師長對韓的動機已有察覺,派員交涉,婉言相勸,呼呼團結抗日。韓利令智昏,親率89軍和李仲寰的獨立第3旅、王光夏的保安第3縱隊,于14日夜偷渡運河,占領淮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山子頭、盛圩一線。
彭雪楓看透了韓德勤心理,在韓與王仲廉會合之前,必須拿下韓德勤。3月17日夜,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4師主力在第2、第3師各一部配合下,對盤踞山子頭一帶之韓頑進行自衛反擊,戰至18日上午,俘韓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迫使已越過津浦路東進至靈璧以北地區的王仲廉以及韓部之第89軍倉惶退至津浦路西,從而粉碎了頑軍東進奪占我淮北地區、建立反共陣地的計劃。
3月18日,陳毅接到彭雪楓活捉韓德勤的消息,立即電告延安:毛主席,韓德勤已于18日晨被俘,其大部殲滅,韓被押,我們裝著不認識。擬即混在俘虜中釋放。如何?請立復。中共中央19日回電:“同意釋放韓德勤到路西去。”
3月20日,陳毅派員通知韓德勤,說新四軍將歡送他出境。韓德勤向陳毅提出要求給他留點面子,發還一部分人槍,仍然讓他掛江蘇省政府的牌子,給他一塊活動地盤。陳毅慷慨應允。韓德勤佩服陳毅的大度,對中共及新四軍的寬大政策表示感謝。4月1日,陳毅和韓德勤簽訂《新四軍陳毅軍長與韓德勤會談備忘錄十一條》,隨后彭雪楓將韓德勤禮送出境。事后,陳毅贊揚彭雪楓這出《捉放曹》唱得好哇!
1942年至1943年,彭雪楓與鄧子恢、張震、吳芝圃等在洪澤湖地區堅持敵后抗日戰爭,取得著名的33天反“掃蕩”斗爭的勝利。1944年,奉命西征河南。從1938年至1944年,彭雪楓麾下的新四軍第4師進行了大小戰斗3760次,累計殲敵4.8萬余人,取得了敵我傷亡數5:1的輝煌勝利。在戰爭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上,在刀光劍影下嘔心瀝血創辦了《拂曉報》《拂曉劇團》及“四師騎兵團”,成為中華民族寶貴財富。
他還親率部隊幫助人民興修水利,春種秋收,搶險救災。在豫皖蘇邊區遭遇春荒的情況下,他毅然決定帶頭賣掉隨他征戰多年的心愛戰馬,換糧幫老百姓度過饑荒。根據地的老百姓送他“萬民傘”,為他立“德政碑”,頌揚他的愛民之情,稱新四軍第4師為“天下文明第一軍”。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莊圍殲土頑李光明的戰斗中,彭雪楓不幸被流彈擊中,英勇殉國,時年37歲。
(編輯 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