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江
時下,為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單位,為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各級銀行和各單位都投入了大量人財物力紛紛建立了“員工書屋”。訂閱了一些銀行業務、生活常識、人文地理、歷史傳記和勵志成才等方面報刊書籍,購置了電腦、投影儀等先進的電子設備,配備了全套的桌椅等設施。然而,近日筆者到基層網點走訪時,卻發現各單位的“員工書屋”基本都是“鐵將軍”把門,即使有的開著門,里面也是空無一人,書架上擺著的各種報刊也都是嶄新如初,一些書籍根本就沒有開封。整個“員工書屋”“生意”慘淡,形同虛設,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發揮。
“員工書屋”作為“職工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立初衷是為了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擴大員工的知識面,增強員工業務技能和本領,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為員工提供學習、提高和交流的平臺,從根本上解決員工知識面較窄、視野不開闊、業務技能低等問題。使員工不斷適應復雜多變的金融經濟發展形勢,順應金融發展的變化和需求,營造一個學知識、增技能的濃厚文化氛圍,提升本行本單位的社會形象和知名度。
然而,由于在“員工書屋”建立之初,一些基層部門缺乏前瞻性,貪快求全,導致所購的很多圖書不適合青年員工閱讀。甚至一些書刊讓很多員工看不明白也不愿看,導致被棄之一隅,造成了大量財力物力的資源浪費。
筆者認為,要讓“員工書屋”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閱讀愛好的員工需求,并加以正確引導員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還要多開展一些諸如“讀書競賽”、“知識競賽”等活動,讓更多的員工參與其中,以此提高“員工書屋”的利用率。同時,必須要以“實用化、大眾化”為原則,精挑細選各類書刊,讓員工讀得通、看得懂、用得上,使員工在閱讀中受到心靈啟迪、增加智慧,飽食“精神食糧”盛宴成為精神導航。因此,要廣泛征求、收集建設“員工書屋”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有的放矢地訂購一些職工感興趣且實用性強的書籍和報刊,讓“員工書屋”顧客盈門,成為員工的“充電室”、“教研室”。切莫讓“員工書屋”成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