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軍
方巷有棵“將軍松”
□洪 軍
我喜愛松樹,喜歡誦讀有關松樹的詩文。讀中學時,語文課本上的陶鑄文章《松樹的風格》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曾專門搜集閱讀過有關詠頌松樹的詩詞典故:“錚錚鐵骨傲蒼穹,霜雪奈何不動容”(唐·白居易),“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宋·王安石),這樣的詩句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陳毅同志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一詩,更是大氣磅礴,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不畏艱險的革命情懷,讓我們的胸襟更加開闊。
然而,我在這里是要講述一個我在邗江方巷聽到的關于將軍和松樹的故事。
這是一棵遠近聞名的松樹。我興致勃勃前往踏訪,這棵松樹就在老揚菱路河大橋的橋北,傲然挺立,郁郁蔥蔥,笑迎冬去春來,靜觀花開花落。松樹旁邊住著一戶夏姓農民。看上去這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松樹,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這棵松樹在這里生長了整整50年,是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將軍于1965年冬親自栽下的,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將軍松”。
1965年9月2日,張愛萍將軍響應毛主席號召,帶領10多個摘去帽徽、領章的軍人,風塵仆仆地從西北氫彈和導彈試驗基地來到地處蘇北農村的方巷蹲點,參加“四清”運動。對于張將軍來說,蘇北對他并不陌生,早在大革命失敗后,他曾來到通如泰地區組織過農民暴動,打土豪,分田地,發展農會,建立紅色政權;抗戰時期,張愛萍曾任新四軍第3師9旅旅長,3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鹽阜地委書記,新四軍第4師師長,在蘇北地區縱橫馳騁,組織指揮了多次戰斗,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粉碎了日偽軍的猖狂進攻和“掃蕩”。新中國成立后,他雖然長期在軍隊和國防戰線工作,但他對農村和農民懷有深厚的情結,早就想來到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看看鄉親們。這次來到方巷,他看到這里的農民生活非常困難,住的是東倒西歪草房,吃的是山芋雜糧,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都是文盲,這大大超出了將軍的想象,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已經解放十多年了,農民兄弟還過著這樣貧窮的生活,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他覺得,共產黨當初鬧革命就是為了讓廣大群眾翻身解放,過上幸福生活,蘇北人民為革命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解放后雖然翻身了,但到現在還這樣貧困,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責怪他們?是我們進了城把農民忘了,農村存在問題的根子在我們共產黨自己的身上!
當時轟轟烈烈的“四清”運動是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變”為宗旨的,許多點上的做法已從教育運動完全轉向階級斗爭,矛頭直指農村廣大基層干部,甚至開展奪權斗爭。面對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教形勢,張愛萍經過走訪調查和深入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方巷社教工作思路,既沒有查“四不清”干部,又沒有把矛頭對準“走資派”,搞“奪權”斗爭,他在中央社教運動文件首頁題寫了四句話:“教育干部苦口婆心,關心干部無微不至,幫助干部仁至義盡,處理干部實事求是。”這是何等的膽識和氣魄!“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問題”,“充分調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張愛萍一直把這兩句話掛在嘴上,根據他的要求,首先從抓學習毛主席著作做起,組織工作隊員、大小隊干部和社員群眾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張將軍堅持和社員群眾一道學習,在田間地頭,在打谷場上、在文化室里,教大家認,教大家讀,給大家講解,談學習心得。他說:“每一個人都要為集體,為國家,只有鍋里有了,碗里才有,這就是為人民服務;一個人不可有私心,要有公心,對別人要有愛心,像一個叫白求恩的外國老頭,不遠萬里來幫咱;還有,要肯干、實干、苦干、持之以恒地干,就像古代的愚公,把山都給搬走了,咱還種不好一塊田?”淺顯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說得大家心明眼亮。隨著毛主席著作學習的深入,方巷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變了,社會風氣變了,廣大社員群眾勞動熱情高漲,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大小隊干部自覺對照檢查,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張愛萍的這種做法和其他社教點上的做法迥然不同,猶如青松昂首挺身,獨傲蒼穹。1966年1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方巷大隊的經驗,一時間竟吸引了全國26個省16萬多人前來參觀學習,這大大鼓舞了方巷的干部群眾。
松樹之所以“寒暑不能移,歲月不能敗”,皆因其根深深扎在泥土中。張愛萍將軍在方巷蹲點期間,始終注意緊密聯系群眾,他身穿舊軍裝,頭戴舊軍帽,背著黃挎包,走農戶,訪農民,察民情,和農民一起勞動,從群眾這塊“沃土”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剛到方巷不久,他就聽到有人反映,社會主義教育的大道理管不了吃飽肚子,這讓他感受到了廣大群眾希望盡快擺脫貧困的強烈愿望,于是主持制定了治貧致富發展方巷的規劃,并請來了兩位農業技術專家來方巷指導。經過層層發動,打響的第一個戰斗是清河塘,挖淤泥,車干了全大隊44口塘,挖出塘泥50萬擔,為農田上足了肥料,1966年夏收時,全大隊小麥增產26%;第二個戰斗是修水利,筑了1000米長防洪大堤,興建了電灌站,解決了能排能灌、旱澇保豐收的問題;第三個戰斗是植樹造林,栽種了桑樹、楊柳、銀杏等經濟林木和其他樹,將軍親手植了8棵樹,其中松樹4棵、白果2棵、紅梅2棵;第四個戰斗是發展副業,張愛萍認為方巷人多地少,光靠農業擺脫不了貧窮,必須大力發展副業和加工業,在他倡導支持下,社員群眾開始養蠶、養家禽、養魚、搞編織,辦起了粉坊、石磨坊、蠶房,以增加副業收入。有人擔心會被說成是搞資本主義,張說:“那就讓社會主義看著他們喝西北風吧!”張愛萍在方巷,關心群眾冷暖疾苦,真心實意為大家做實事,辦好事。五保戶湯奶奶冬天少棉被,他知道后從自己床上抽出一條,叫人送去。社員柏宏蘭生病,他派夫人去看望,并送上二斤紅糖。社員許兆慶家住的是危房,他同大隊干部商量幫助維修,親自幫工搬土坯。有的社員聽說他是詩人、書法家,請他寫字、題詞留念,他都滿足大家要求。這一樁樁、一件件,社員群眾看在眼里,暖在心頭,將軍和方巷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1966年4月27日晚上,將軍和工作隊要離開了,盡管事前關照不開歡送會,但還有近千人自發前來送行,大家依依不舍,有說不完的話,將軍眼含熱淚和大家一一惜別。
張愛萍雖然離開了方巷,但他和方巷人心相通、情未了,將軍惦念著方巷人,方巷人熱愛著將軍。“文化大革命”中,當張愛萍遭受迫害身陷囹圄時,知道消息的方巷人憂心如焚,當將軍歷經磨難終于出獄又獲自由時,方巷即派代表赴京看望。如今長在老揚菱路河大橋北的被當地人稱為“將軍松”的松樹,在“文革”中也險遭南京來的造反派砍伐,硬是被當時住在旁邊的夏正舉老人拼死保護了下來,才幸免于難,而今夏正舉的后人自覺擔負起了守護的責任。兩年前,方巷鎮政府利用張愛萍在方巷蹲點期間的辦公和生活住地,建起了“張愛萍在方巷”史料陳列館,前來參觀的人員都要去瞻仰“將軍松”,因為這棵松樹已成了張愛萍在方巷蹲點的見證,在人們的眼中,已將它定格為張愛萍崇高革命精神和高潔情懷的化身。
蘇東坡有句至理名言:“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張愛萍將軍生前栽下的青松生長在方巷的土地上,而張將軍的光輝形象則永遠聳立在方巷人的心中。
(編輯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