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祝芳
清明節前夕,我與兩位同學懷著敬仰的心情,一起從寧波城區來到鎮海區九龍湖鎮獅子山北麓革命烈士陵園,拜謁朱楓烈士墓。
陵園內花卉簇擁,青松翠柏挺立。這天下午陽光明媚,我與同學一起登上了271級階梯的碑座臺基。雄偉的紀念碑高15米,由花崗石砌成,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瀟灑遒勁,傳遞著前輩們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碑的上方那顆熠熠生輝的紅五星,如同先烈們的革命精神永照千秋。
“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紅楓翠柏堪慰逝后英靈”。朱楓烈士紀念碑,宛如書卷,碑面以金色的隸書,鐫刻著朱楓烈士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朱楓烈士紀念碑正對著的就是烈士的墓碑,上刻著她的頭像浮雕。朱楓烈士臉龐沉靜,堅毅地注視著遠方。
我們面對朱楓烈士墓地三鞠躬,用無限的哀思向烈士不朽的忠魂致敬……這時,我想起了不久前瞻仰朱楓烈士故居時的情景:故居位于鎮海中學校園內,是一幢舊式小樓房,樓房的外表歷經滄桑,鎮海中學保存了這幢小樓房,成了校園里眾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的一個。這時,我也聯想起了剛剛讀完的《鎮海的女兒——朱楓傳》一書。這是一部頗具傳奇色彩的書。朱楓,原本是一位“憩園閨秀”,生長于鎮海一位富商之家,又是寧波“竹洲女師”高材生。她還是書法大家沙孟海的弟子。其間,她曾歷經年幼喪母、遠嫁、孀居等人世滄桑。1937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抗戰后,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鎮海地區也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原本在家撫孤奉親、寄情于書畫的朱楓,毅然拋棄舒適生活,投身時代洪流,并與后來的丈夫朱曉光攜眷離開了鎮海,投奔武漢。革命征途中,她變賣了家產支持革命事業。1944年,她奉命來到淪陷區上海進行地下工作,后被捕入獄,經受住了日本憲兵的殘酷拷問。獲釋后,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接著又奉命赴香港從事情報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在香港正準備回滬與丈夫、女兒團聚的朱楓,突然接到上級指示,要她赴臺灣執行任務。1950年1月,朱楓在臺北發信給友人,稱“鳳將于月內返里”。半個月后,正當朱楓完成任務即將離開臺灣時,由于叛徒的出賣,不幸被捕,并于這年6月10日英勇就義。
讓人感慨的是,由于歷史原因,朱楓烈士犧牲的很多真相和細節已經湮沒在煙云深處。經馮亦同先生等人不畏艱難多方努力,使這位革命女性的傳奇一生從歷史深處被打撈出來,還原了她的本來面目……
我凝視著那墓碑上她的頭像浮雕,胸中涌起無限感慨,那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獻身的人,是值得人們永遠崇敬和思念的。豐碑無言,大愛無疆,先烈們的功績與日月同輝,如山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