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運紅+王瑤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掀起了一場如火如荼的學前教育變革。隨著《指南》實施工作的深入推進,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兒童觀、教育觀、教育方式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革新。近兩年來,新西蘭的學習故事像是一陣和煦的春風,吹進了我國的學前教育領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故事為《指南》的貫徹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讓我們對《指南》,對兒童,對學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遠渡重洋而來的學習故事,像“熟悉的陌生人”,在我們的推介之下,經歷了揭開面紗、識別和親近、全情投入等過程后,在自然、自主、自由的氛圍中,與我們幼兒園的教師、家長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1步 相吸:注意
1.故事吸引
我們為教師們講述了新西蘭幼兒園孩子們15周堅持自制婚紗和北京西城區三義里第一幼兒園孩子玩海盜船等故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老師們在驚嘆孩子們表現的同時也陷入了沉思,是什么挖掘了孩子的潛力,讓孩子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中去;我們該如何發現、挖掘孩子們的潛力?
2.理念介紹
在教師中間引起觸動和思考后,我們繼而介紹了學習故事的基本理念,讓教師對學習故事的文化背景、結構框架、敘事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注意、識別、回應三個寫作過程也有了較深的印象。
3.知識碰撞
然而,當教師們了解到學習故事與寫作有關時,卻紛紛議論開來,“學習故事不就是寫作嗎,找一個寫作能力好的,編都編得出來。”“這不就是個案觀察記錄嘛,只不過是換一種人稱罷了”。“對,和以前的個案分析完全沒有區別,只是在孩子的評價上強調學習品質。”針對老師的疑問,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那么,你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信、有能力的學習者和溝通者么?”議論紛紛的老師陷入了沉默。“當你們面對令人頭疼的孩子時,有沒有產生過偏見,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可是新西蘭的老師卻不,他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信、有能力的學習者和溝通者,這個理念已經融入到了他們的骨子里,學習故事就是他們這種理念的最有效載體!”帶著試試看的心理,老師們接受了學習故事。
第2步 相知:識別
1.初步嘗試
從這一次教研開始,我們在教研活動、小組備課討論中帶領老師熟悉學習故事理念。從轉變個案觀察記錄的人稱、嘗試用正面的詞匯評價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評價中突出學習品質,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帶領著老師們走近了學習故事,慢慢地,老師們和學習故事的隔閡漸漸消弭,很多老師都對學習故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后,我們提出了自愿報名參加學習故事班級的構想。有五個班級的老師分別帶著喜歡、接受挑戰、試一試的想法報名了學習故事班級。
2.實驗調適
然而,成立學習故事實驗班級以后,新的問題又來了:學習故事實驗班級應該怎么開展,在普通班級中如何利用學習故事轉變觀念、融入日常教學?我們開始了邊學邊做的探索之旅。
對于學習故事班級,我們進行了人員、時間、環境調整,并給予了老師充分的自由。
第一,將一日活動時間進行調整,更適宜孩子進行長時間地游戲,而不至于碎片化;
第二,在幼兒園大環境中投放更開放、更適宜幼兒探究的操作材料;在班級中開辟學習故事“專區”,用于專門展示孩子的學習故事、學習故事引發的微課程、“哇時刻”等;
第三,發動家長加入到學習故事中來,帶領家長寫學習故事,家長參與到與學習故事有關的活動,期末專門針對家長和孩子開展學習故事分享會。
3. 系列學習
我們分批次將學習故事班級的教師送到北京學習,在直接向新西蘭專家面對面的學習中進一步領悟學習故事的真諦,從2014年11月開始,一年不到的時間里,共計派出9名教師到北京參加了4次學習故事培訓;其次,將學習故事作為幼兒園全年園本教研的核心,圍繞著學習故事開展一課多輪、DV大賽、學習故事比賽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
第3步 相融:回應
學習故事中的回應指的是教師在對孩子行為注意、識別的基礎上,對幼兒學習的支持和推進。這也是學習故事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在帶領教師轉變觀念,學習學習故事的過程中也摸索了很長一段“回應”的道路。
1.引領教師將學習故事與《指南》《綱要》對接
《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是我們的行動指南,《綱要》要求我們做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指南》倡導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各種條件,支持幼兒自主地學習。而學習故事則要求教師觀察、記錄、識別幼兒的行為,并進行回應以支持幼兒,可以說學習故事提供了如何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用以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不僅與《指南》《綱要》倡導的精神高度相符,也為其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運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將《指南》《綱要》作為專業支持,將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與 《指南》 中相關領域的目標和典型表現匹配,了解幼兒“已有什么”和“還能有什么”。并梳理《指南》五大領域關鍵經驗對應學習故事中的詞匯,為教師整理提煉了用學習故事評價幼兒時可以用到的詞匯,如健康領域,學習故事對應的詞匯是感到安全、玩得開心、表現出信任。有了這些詞匯,教師在組織和撰寫學習故事的時候更加地有針對性。
2.將學習故事本土化、園本化
瑞吉歐教育認為:“兒童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構知識、情感和人格。在互動過程中,兒童既是受益者,又是貢獻者。”而新西蘭學習故事專家Lesley Rameka則說道,“了解孩子,要求成人不僅觀察兒童,還需要從孩子的祖先和文化背景這個視角去看他們,孩子是被他們的祖先和家人所包圍的,包括在世的和已經離去的人。”因此,在對學習故事的回應和化用中,我們將學習故事與本土、本園的教育理念和辦園特色結合起來,洋為中用,土洋結合。總的來說,是保留課程文化,改變評價方法,調整課程結構三個舉措,即將學習故事作為兒童評價和研究方法,并將一日活動課程結構用學習故事的注意、識別、回應來推進,同時調整課程內容,適當淡化集體教學,增強個性化的學習。這樣,學習故事便與我園的教育理念和辦園特色有機結合起來,初步做到了本土化、園本化。
學習故事既是對孩子進行評價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學習故事的學習和實踐,我們的教師也如新西蘭幼教課程大綱理想宣言中說的那樣“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起來,學習故事,未來我們將繼續攜手共進!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區幾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