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在目前最火的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中,最大的亮點在導師組的庾澄慶身上的一個“玩”字上—— “這是一個能夠好好玩音樂的過程。”作為幼教工作者,在教學中我找到了“好聲音”與“經典藝術作品”的相同路徑——“玩”,讓“基于兒童生活視野的經典藝術作品教學實踐”以藝術的名義玩玩“花樣”。
一、讓幼兒名正言順地在玩中“感覺”
“很開心”“很快樂”不是讓幼兒一看見、一聽見經典作品就直接說出來的,而是應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感覺出來的,應該是幼兒在玩過之后主動地笑出來,大聲地喊出來的。我們何不讓幼兒名正言順地在玩中“感覺”呢?
例:小美術活動《玩色游戲》
小班幼兒對顏色特別感興趣,喜歡用不同的顏色不停地涂涂畫畫, 并且他們對經典藝術作品的感覺也是以色彩為主的。因此,我們對小班幼兒會開展一系列的玩色游戲,使其名正言順地在玩色中“感覺”。
如《放煙花》,教師為幼兒穿好罩衣、鞋套,帶上一次性手套。每位幼兒拿起海綿,選好紅、黃、藍其中的一種顏色,將海綿浸泡在顏料中,輕輕抬起海綿,用力砸落在放置于地上透明的桌布或膜上。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禮花的形狀像什么?紅色和黃色混合后變成了什么顏色?
在此過程中,幼兒名正言順地玩了起來,在玩的過程中,幼兒的臉上時而驚訝不已,時而開懷大笑,時而皺眉沉思,時而和同伴竊竊私語,你想知道幼兒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就到幼兒的變幻無窮的臉蛋上找答案吧!
二、讓幼兒設身處地在玩中“感知”
我們常用欣賞作品——創作表現“兩段體”模式來組織幼兒與經典藝術作品對接,而往往沒有挖掘經典藝術作品本身的特性特點設身處地地為幼兒考量,如何讓切入的方式更自然、引導的策略更易讓孩子接受,如何使經典作品和幼兒無縫對接,并在此過程中讓幼兒感知作品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例:大班美術活動《會跳舞的空心人》
美國涂鴉藝術家基斯·哈林其代表作品《會跳舞的空心人》為粗輪廓,單色、空心的抽象人,不講究透視,沒有空間背景關系,抓住人物動態,簡潔生動。而這與幼兒的作畫“風格”不謀而合,而且大班幼兒喜歡關注自己、同伴的身體,熱衷于隨樂舞動,于是老師帶領幼兒在紙板上跳舞。
老師為幼兒準備了一些kt板、硬紙板,四散放在活動室的場地上。每一個幼兒一支記號筆,另外找一個朋友合作,自己用任意的舞蹈動作姿勢躺在(正、側、反姿勢皆可)底板上,朋友用記號筆將舞蹈動作的身體輪廓畫出來。
幼兒們在這個合作游戲中開心極了,平時做操、舞蹈動作不夠協調的幼兒都盡量發揮著自己的奇思妙想,爭取自己的動作勾勒出來后是最美觀、最滑稽、最特別的。負責勾勒輪廓的朋友則小心翼翼,一邊畫一邊喊著:“腳再收進去一點”“你的手再和身體分開一些”“別亂動,不然就畫歪了”……一個個生動的空心跳舞人就即時展現在了大家眼前。教師帶領幼兒觀察每一幅作品,“這是誰畫的?”、“大家一起來學學他的舞蹈動作”……笑聲一片。孩子們驚奇地發現:我們的作品和大師作品盡然如此的相似——原來我就是會跳舞的空心人。
我們一直說“站得高看得遠”,但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老師大部分時候不需要站得很高看得很遠,只需蹲著和幼兒一樣高,看得和幼兒一樣遠,這樣的教育才是幼兒設身處地需要的,才是基于兒童生活視野的真教育。
三、讓幼兒自然而然地在玩中“感動”
現在我們的老師發現有的幼兒不敢玩,不會玩。例如“老師,我可以玩一會嗎?”“老師,這個我不會玩。”“老師,這個怎么玩?”玩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方式,連玩也不會、不敢,那么問題就大了,問題在誰身上,答案是家長和老師。加在游戲上的束縛多了、要求多了、獎罰多了,那么幼兒就不會玩了,情感體驗就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玩,在玩中體驗情緒情感,在玩中“感動”。
例:中班音樂活動《許愿水》
約翰·施特勞斯的《加速圓舞曲》,老師將其變成了一個“許愿水”的魔法游戲活動。教師用制作“許愿水”的秘方引出了圖譜:﹒﹒﹒表示手指點許愿瓶三下,◎ ◎ ◎ 表示攪拌許愿水三次, 等等,每一段樂句都賦予了制作許愿水的動作秘方;圖譜講解時幼兒們對秘方產生了濃厚興趣,邊聽邊學邊做動作,確保自己馬上能正確學會制作許愿水的秘方。當最后一遍,大家的許愿水全部變色成功時,也是大家了解音樂結構、音樂特點和音樂情感的時候,皆大歡喜。具有游戲性質的音樂活動能夠更好地吸引幼兒自覺自愿、快樂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玩不是幼兒的奢求,不是獎勵,不是其他功利性質的糖衣炮彈,而是幼兒的權利,幼兒的生活,孩子的學習,是幼兒活動的一切。“再來一次,再來一次”,聽聽幼兒快樂的呼聲,我們有何理由不讓幼兒自然而然地在玩中“感動”,感動作品,感動自己。
四、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在玩中“感悟”
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讓幼兒感受到老師教學的意圖和目的,教師必須放慢放慢再放慢教育前進的速度,感受“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的情懷,營造教育美麗風景線,讓幼兒在玩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獲得藝術的陶冶和游戲的樂趣。
在幼兒已經了解、熟知了一些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情況下怎樣將這些大師和作品進行聯系、想象,我們將“角色扮演”“拼圖”“大家來找茬”的游戲方式融入其中。
角色扮演游戲:幼兒最愛角色游戲,所以讓幼兒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場景進行游戲,也是常用的方法。如在《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中,幼兒們來扮演撐著陽傘的少婦,在《最后的晚餐》中扮演圍繞在餐桌旁的各色人物,在《夢》中扮演午后靠在沙發上沉睡的女子等等,讓幼兒進入角色感受感悟其心情和意境。
大家來找茬游戲:我們把不同藝術家的統一創作題材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配對、對比、分析,通過此種方法了解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如米勒和亨德爾·瓦塞爾的《落日》;莫奈的《向日葵》。
編故事游戲:把許多題材、風格各異的經典藝術作品放在一起,請幼兒找出他們的共同點、相似點,然后把找出的作品變成一個故事。這種玩法使大班幼兒既認識了經典藝術作品和大師,同時又接觸了對比的方法。
有一種感覺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好玩”同樣有這種意境,它是一個能夠達到俯瞰風景的高度的人說出的一句妙語,如果我們還沒有達到某種高度,我們所體察到的多是“不好玩”。讓幼兒“學中能玩”是教育的理解,是好教師的要求,讓孩子“玩中能學”是教育的理想,是好教師的追求。我們作為教師要達到這種高度需要不斷地降低“教”的成分,強調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受。對于幼兒來說,藝術活動中的“玩”,猶如“魚兒在水”,它是自由的代名詞。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愛爾藝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