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言 (南京師范大學 210000)
從音符到音樂
——淺析音樂中的情感表達
談心言 (南京師范大學 210000)
音樂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結合的表達,或動容或歡笑,不用過多語言詮釋,情感是音樂的核心,也是其魅力所在。音符和情感的完美融合才是音樂,才能引發聽者內心的共鳴。
音樂;情感;畫面;表達
《毛詩序》中曾提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1”,音樂是感性的,喜怒哀樂、貪念癡嗔,甚至不必歌詞解釋。歌詠作為最早的音樂出現為什么能夠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我想大抵應了那句“情動于中”,“情”這一字即為樂魂。
面對一首作品,有的演奏者只關注譜面音符,將熟練彈奏作為最終目的,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我接觸了很多琴童和家長,他們大多將考級作為學琴的目標,用幾個月的時間完成幾首考級作品,讓孩子一直重復機械地練習彈奏音符。音樂是人類為了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脫離了感情的音符是沒有生命力的,是僵硬的。對待每一首作品都要細細揣摩作者的意圖和當時的心境,了解思考背后的故事,跳脫鍵盤束縛看待音樂。體態律動的創始者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2” 練琴,其實是一種表達和再創作,在音樂中進行一些畫面的聯想,融入自己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二次創作。音樂,絕不應止步于譜面的分析和音符的串聯,它是人們對于生活體驗的反饋和表達,如果沒有那些生活經驗只能稱之為音符而非音樂。鍵盤僅是情感的一種延伸方式,揠苗助長式的機械練習會讓孩子厭煩而對音樂產生距離感,這與音樂學習的初衷——體驗生活的美是相悖的。音樂帶給人們的感動是從心開始的,自己若不曾情動,何以打動他人。
初次聽格里格的《婚禮進行曲》,總有很多感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引發一些對于婚禮的美好回憶,記憶中的新娘應是一席白色長裙,嬌羞地站在倜儻的新郎旁,臉上滿滿洋溢著幸福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手上的對戒熠熠生輝,就像跟著司儀鄭重許下的諾言一樣閃耀。
這首《婚禮進行曲》中,A段熱烈且幸福洋溢,B段溫婉圣潔。對于A段,我覺得是描繪了露天婚禮中賓客熱切的祝福和新人內心的小小憧憬、忐忑,而縱觀整首作品,我最偏愛的其實是B段的慢板部分。兩個主音上的純五度音程整小節的出現,仿佛一個引子在呼喚,然后才慢慢通過左右手模仿,在不同音高中切入旋律。
每每聽到或是演奏到這段慢板時,我的腦海中總是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綠油油的草地上,新娘的父親挽著嬌羞的新娘,款款走上紅地毯,而那紅地毯的另一端是她的“與子偕老”。所有的喧囂在那一刻靜止,萬眾矚目,幸福而神圣。而我的師姐卻總覺得這一段更像是新娘新郎在牧師前的宣誓,左右手的輪流交替就像彼此間許下的承諾,莊重、神圣而甜蜜。其實無論關于畫面的聯想如何,都是聽眾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當你真的投入進音樂,指間流淌的音樂也會隨之充滿靈氣。
莫什科夫斯基的船歌(改編自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首曲子,現在想來究其原因大概是這首作品的畫面感十足,讓我總能沉醉其間忘卻身處的環境。六八拍右手持續的波音造成一種搖曳的感覺,仿佛是水波一層一層蕩漾開來撥動心弦。每次彈到這部分,我總會想象這樣一幅畫面,靜謐的月夜中,一艘前方掛著昏黃船燈的貢多拉,輕輕搖曳著從巷口慢悠悠駛來,夜色中彌漫著一層淡淡的水氣,氤氳著仿佛入了仙境一般,一切那么近又顯得那么遙遠,多么神秘美好,讓人沉淪。
音樂是有畫面感的,就像一幅幅畫卷在聽眾面前展開,我想這對于彈奏者本身也是一種享受。雖說“英雄所見略同”但我并不認為這樣的聯想會趨于一致,畢竟諺語這樣說道“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3”,享受音樂、表達音樂對演奏者來說才是讓音樂靈動起來的根本,心動則情動,樂隨心動,只有打動自己才能真正感染別人。
注釋:
1.毛詩序:http://m.douban.com/note/59009968/?session=0d491745.
2.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第11頁.
3.諺語.
[1]《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楊立梅,蔡覺民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ISBN978–7–5444–3062–3.
[2]《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編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7ISBN978–7–5444–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