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海軍
(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基于鉆石模型的浙江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分析
童海軍
(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農作物種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提高到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領航地位,本研究利用波特的鉆石模型,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機會和政府6個方面,對浙江省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進行系統分析,明確浙江農作物種業在科研創新、政策扶持、市場擴張能力方面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但在生產基地建設和企業戰略與結構方面表現劣勢,并提出增強浙江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鉆石模型;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浙江
文獻著錄格式:童海軍.基于鉆石模型的浙江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5):596-59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507
現代種業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先導,優良品種是諸多科研成果的結晶,也是農業綜合技術與設施設備應用的載體,近幾年,國務院連續出臺了多項種業新政,有力地促進了種業的健康發展。
浙江種業的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下游,固然與浙江是農業小省有關,但與體制僵化,機制不靈活,創新能力不強也十分密切。浙江種業發展如何定位,是追求區域優勢,還是全國龍頭,是走市場化之路,還是走行政化之路,是以做優做強為目標,還是以做大為目標,在經營體制上是走國有體制,還是走混合所有體制,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不斷的探索,特別是在決策層的頂層設計中加以明確。本研究以波特的產業競爭力模型為框架,分析浙江種業發展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美國邁克爾·波特是產業競爭力分析專家[1-2],他經過對許多國家和區域的產業競爭力研究得出結論,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取決于6個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機會與政府,其中機會與政府是產業發展的2個輔助因素,必須通過主要因素才能對產業發展起作用。這6大要素互動形成完整的鉆石體系(圖1)。

圖1 邁克爾·波特鉆石模型的鉆石體系
2.1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成本投入、技術投入、知識資源、基礎設施等各種要素的投入。浙江地少人多,是全國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業界公認最容易實施產業化,經濟效益最高的雜交水稻統計種植面積僅40萬hm2,企業實際供種量為0.4萬t,不及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一個大地級市的用種量。浙江地處東南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浙江東部、西部和南部以丘陵山區為主,只有浙北以平原為主。農作物種植面積水稻80萬hm2,小麥13萬hm2,油菜13萬hm2,蔬菜66.7萬hm2,其他玉米、棉花、雜糧面積都不大,常規水稻和小麥農民自留種較多,企業供種率低,蔬菜作物市場化早,品種繁多,個體經營占優勢,大企業不容易組織。
2.1.1 生產成本和市場競爭力
種業是一個開放性、競爭性市場,成本高低決定了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和獲利能力。
浙江工業化程度較高,勞動力嚴重短缺,土地租金較高,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成本比四川、湖南、福建、江西、江蘇等大省高20%~30%。
浙江雨水較多,不適宜生產雜交玉米、瓜果蔬菜作物種子。就良種推廣市場和生產基地而言,浙江沒有任何競爭優勢,雜交玉米、兩系雜交稻和瓜果蔬菜制繁種都只能移師省外,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和不確定性。
2.1.2 種業基礎設施
《種子法》實施及國辦(2006)40號文件貫徹后,市、縣級種子公司退出生產經營,與農業行政部門脫鉤,造成倉庫、加工檢驗設施設備的閑置浪費和移用。近幾年政府增加了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部分國有企業的基礎設施有了改善,但省外生產基地基礎設施仍相當薄弱;民營企業基礎設施增加不多,非常簡陋;多數企業包裝設施落后。基礎設施與省政府做大種業的要求,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很大距離,與國內大型種業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語。
2.1.3 人力資源
種業體制改革使原種子系統的骨干技術人員大都選擇管理崗位就業,脫離了生產經營領域,造成種業人才大量流失。
浙江農業大學并入浙江大學后,本科專業人才大量減少,新聘用進入種業企業的員工農學類專業的較少,生產一線更是技術專家緊缺,浙江種業發展所需的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力資源相當缺乏。
2.1.4 資本
浙江民營經濟相當發達,但投入種業非常少,溫州市有20多家從事蔬菜經營的公司,但注冊資本超過500萬元的只有2家,大多數是兄弟公司、父子公司,市場缺乏競爭力。
政府的直接投資也嚴重不足,外商投資幾乎為零。種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本主要由企業籌集和積累,但企業積累的速度和規模,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飛速發展和抵御市場風險的需要。
2.1.5 種質資源與科研實力
種質資源是培育新品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誰掌握了特異種質資源,誰就掌握了種業的命脈。
浙江省科研力量較強,中國水稻研究所建在杭州,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種類比較齊全,浙江大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也具有一定優勢,SCI論文影響力全國排名領先,地區級農科院如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近年育種成果斐然。各科研單位都掌握了一大批特異性種質,近幾年育成的超高產常規粳稻、秈粳雜交稻及油菜新品種充分說明了浙江科研育種實力和實干精神。種業企業也通過深化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嘗試開展商業化育種。但與種業市場化要求還存在科研育種力量分散,各自為戰,未能有效建立種質資源共享機制,課題研究內容重復較多,基礎性研究比較薄弱;兩系雜交稻育種明顯落后;育種人才流動性差等問題。
2.2 需求條件
市場需求是刺激企業創新的動力。中國是一個種業大國,立足國內就有巨大的市場需求[3]。常年用種量保持在120億kg左右,其中雜交玉米12億kg,雜交水稻2.4億kg,油菜1 000萬kg,小麥45億kg,棉花1億kg,2012年我國種子市場價值99.5億美元,僅次于美國120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國巨大的種子市場正成為主要跨國公司競爭的焦點,世界排名前10的跨國種業公司,都在我國建立了分支機構,通過定向研發搶占我國種業市場,先玉335強勢占領東北、華北市場就是一個例子。
浙江省種子市場容量十分有限,近幾年萎縮也很快,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國內大型種業公司來浙江開設分公司,只是通過品種代理方式在浙江尋找代理商,浙江種業要取得突破必須走出去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現代農業和現代種業必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量的需求外,還有如品質、功能方面的需求。如適宜大棚種植需要的瓜果蔬菜新品種。
2.3 相關和支持產業
發達的上游產業可以使下游產業方便快捷地獲得優質原材料或初級產品,進而可以降低成本。一流的上游產業可以帶動下游產業的積極創新。所以說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有現代種業的強力支撐。發達的種業會推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如農業機械、農化產業。種業的支持性產業涉及塑料(包裝)、機械加工、化工(化肥、農藥)、物流運輸業,相關產業包括金融保險、銀行業、信息傳媒業和電商業。浙江省的包裝制作產業、農藥產業、運輸業和電商產業、信息傳媒業都非常發達,利用好這些資源,將助推種業的健康發展。
2.4 浙江種業的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對手
種業的競爭力與企業的創立模式、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密切相關。產業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政策宏觀環境的影響,即國家宏觀政策環境對人才流動、企業戰略、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決定了該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企業戰略決定著企業發展的大方向,影響因素有政府提出的發展目標、企業自身發展規劃、領導人的個人規劃和使命感。
經過10多年的市場化發展,浙江種業有了明顯的進步,但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拿到農業部新頒發的育、繁、推一體化經營許可證,注冊資本3 000萬元以上的也就4家,上市公司萬向德農也只是由萬向集團控股,主要生產經營都不在浙江省內。其他的企業規模小、發展水平低,行業集中度差,缺乏大型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也是空白,3家較大種業公司都是完全國有體制,企業結構離現代企業制度相差甚遠,行政干預多,機制不活;有效的產學研機制未能建立,企業育種科研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2.5 機會
產業發展機會包括新技術的發展、政治進程、國外市場需求激增、生產成本的增減、科技重大突破等。這些重大事件會打破原來的競爭格局,提供新的競爭空間,使原來的競爭者優勢失效。最近幾年國家和省政府相繼出臺的種業新政及現代農業發展是種業發展的大好機會。
2.6 政府
政府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提出必要和正確的政策導向,對種業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政府并不直接作用于鉆石模型,本身無法提升競爭力,而是通過政策來促進競爭優勢的形成,或迫使競爭優勢轉移,是引導而不是直接管理和干預市場主體。浙江歷屆政府都把發展種業作為農業科技進步的制高點,提出浙江種業做大做強的宏偉目標,也提出“兩頭在外”的設想。
通過以上影響浙江種業的競爭力因素分析可知,浙江種業具有較強的潛在競爭優勢,但現實競爭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才能參與全國性的種業市場競爭。
3.1 加快培育混合所有制的種業市場主體
浙江種業市場網絡的布局需借用中石油、中石化和銀行業的連鎖經營模式,由種業龍頭企業在全省各縣、市、區設立分公司和營業部,吸收有一定種業優勢的小企業通過股份制形式將種業資產聯結起來。
在外省開設分支機構時也要注重以資產、人才、品種為紐帶,用股份制形式組建,積極實施本土化戰略,善于利用當地資源,借力運作。
科研單位所辦企業與科研單位脫鉤后,也要通過聯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將優質資源加以吸收,形成新的股份制企業,而不是消滅企業。
出臺實施“兩頭在外”戰略的配套政策,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市場機制,制訂扶優扶強的政策,加快培育現代種業企業。大力引進民間資本進入種業。
3.2 加快科研體制改革和研發力量的整合
在育種人才和種質資源都在科研單位的體制下,種業企業商業化育種很難有所突破[4]。研發能力是浙江種業企業的短板。寧波種子公司與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秈粳稻育種合作模式是近期比較成功的合作模式,是雙方都能接受并且效益較高的模式,應當加以推廣。種子企業通過購買方式獲得新品種開發權的方式成本高,效益低,風險大。另外,企業育種是搞“大而全”,面面俱到還是突出優勢作物,是可以商榷的。種業企業在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中,最重要的是種質資源的收集和利用,育種人才的引進和建立新品種的試驗評價體系。
3.3 支持企業拓展種子生產基地
浙江省土地資源缺乏,集中連片建設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難度較大,勞動力成本高,基地的轉移是必然的趨勢,科學規劃省內現有的種子生產基地,加強種子生產基地保護,將制繁種基地建設規劃到“兩區”建設中,完善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對生產基地所需的管理、加工、倉儲用房,以及配套服務等附屬設施用地給予政策扶持。完善農作物制繁種保險制度,降低制種農戶的生產風險。提高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面積補貼標準,以調動農民積極性和穩定制種農戶的收益。鼓勵種業企業到省外優勢區域建立種子生產基地,并享受浙江省內基地建設同等政策待遇。
3.4 積極拓展電子商務平臺
近年來電子商務及電子商務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對各個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和變革,種子產業作為基礎的產業,本質是為農民服務的。隨著電子商務技術的普及應用[5],農民通過網絡購買良種肯定會逐步擴大。要針對品種的區域適應性、種子的貯藏要求高等特殊性探索試點網絡銷售種子技術,提高服務水平。要借助杭州領先的現代電子商務平臺,加快拓展種企網絡營銷,盡快建立浙江省種子電子商務平臺公司,集中各方優勢,打造新的經營模式。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王磊,宋敏.基于鉆石模型的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中國種業,2013(12):12-15.
[3] 邱軍.加快推進種子產業化,做大做強我國種業[J].中國種業,2010(10):20-21.
[4] 喬旭華,張改清.對我國農業科研體制創新不足的制度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6(1):8-10.
[5] 陶忠良,董越勇,王煥森,等.浙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模式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2(8):1216-1217.
(責任編輯:吳益偉)
F 324.6
A
0528-9017(2015)05-0596-03
2015-02-28
童海軍(1959-),男,浙江蘭溪人,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種子工作。E-mail:tonghaijun195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