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娟,黃洪明,周起松
(1.蘭溪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浙江蘭溪 321102;2.蘭溪市梅江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浙江蘭溪 321117)
播種期對秋馬鈴薯中薯5號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
吳美娟1,黃洪明1,周起松2
(1.蘭溪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浙江蘭溪 321102;2.蘭溪市梅江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浙江蘭溪 321117)
通過試驗,考查并分析了不同播種期秋馬鈴薯的產量、結薯性狀以及瘡痂病發生程度。結果表明,在浙江中西部秋馬鈴薯最適宜播種期在9月15日前后,產量高,商品性好,并有利于減輕瘡痂病發生。
秋馬鈴薯;播種期;產量;瘡痂病
文獻著錄格式:吳美娟,黃洪明,周起松.播種期對秋馬鈴薯中薯5號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5):644-64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523
蘭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秋馬鈴薯是當地的特色農作物之一[1]。9月上中旬播種,11月上旬收獲,時間短效益好[2],但生產中部分農戶為了提早上市而盲目提早播種,導致產量降低和病害加重[3],影響了秋馬鈴薯的生產效益。為進一步明確秋馬鈴薯在當地氣候條件下的適宜播種期,在2014年秋季進行了秋馬鈴薯播種期試驗。
1.1 材料
試驗在蘭溪市橫溪鎮田畈周村進行,供試品種為中薯5號。
1.2 處理設計
試驗設5個播期,間隔7 d,分別為8月25日、9月1日、9月8日、9月15日和9月22日。試驗采用大區對比設計,每處理播種4畦,畦寬1.2 m,長15 m,每畦種3行,穴距0.34 m,每公頃播種7.5萬穴。試驗田施挪威產復合肥(N, P2O5,K2O含量均17%)1.500 t·hm-2,全部作基肥施用,其他田間管理同常規生產。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試驗分2次收獲測產,每處理每期測產1畦,面積18 m2。第1次測產在11月6日,是蘭溪市生產上的常規收獲期;第2次在12月9日,霜后馬鈴薯莖葉已全部枯死(本地2014年初霜期為12月4日)。同時,每處理取6穴考查經濟性狀及瘡痂病發生情況,12月9日測產同時稱取瘡痂病發病薯塊重量。
1.4 數據統計分析
試驗采用Excel進行數據分析。
2.1 產量
表1表明,隨著播種期推遲,產量表現為先增后減少的趨勢,適當推遲播種期有利于提高產量,但9月22日播種產量比9月15日播種產量明顯下降。2次測產各處理間產量均以9月15日處理最高,產量分別為17.362和26.871 t·hm-2,比8月25日播種的13.180和15.107 t·hm-2增產4.182和11.764t·hm-2,增幅31.73%和77.87%;9月22日處理產量比9月15日播種有較大幅度下降,分別為13.947和19.537 t·hm-2,但仍高于8月25日播種處理。

表1 各播期處理馬鈴薯的產量
2.2 結薯性狀
2.2.1 結薯數量
測產時挖取6穴考查結薯數(表2),2次考查都表現為8月25日至9月15日期間,隨播種期推遲,結薯數增加;之后結薯數減少,9月22日結薯數少于9月15日,但仍多于9月1日和8月25日播種的處理。可見,播種期對結薯數有一定的影響,適期播種有利于增加結薯數。

表2 各播期處理馬鈴薯的不同薯塊數量及比例
考查不同規格結薯情況(大薯為≥100 g,大中薯為≥50 g,小薯為≤50 g),結果表明,播期對不同規格薯塊數量有較大的影響(表2)。其中11月6日考查,大薯數隨播種期推遲而減少,占總薯塊數的比例下降;大中薯所占比例隨播種期推遲呈下降趨勢,相應小薯比例提高。
12月9日考查則表明,大薯數先增后減,以9月8日和9月15日為最多,8月25日、9月1日次之,9月22日最少。但隨著播種期推遲,所占比例逐漸下降。大中薯所占比例也逐漸下降,相應小薯比例提高,其中以9月22日處理小薯比例提高尤為明顯,占總數的55.17%。
2.2.2 薯塊重量
表3表明,結薯總重表現為先增后減,且均以9月22日最低,11月6日考查以9月8日最高,其次是9月15日,12月9日考查以9月15日最高,其次是9月8日。

表3 各播期處理馬鈴薯的不同薯塊重量及比例
進一步測定不同規格的馬鈴薯重量,大薯、大中薯重量所占比例均隨播種期推遲而下降,12月9日各處理的大薯、大中薯比例明顯高于11月6日,但12月9日考查結果各處理間的差距縮小。小薯所占比例隨播種期推遲而提高,12月9日各處理的小薯比例明顯低于11月6日。
2.3 瘡痂病發病率
表4表明,馬鈴薯瘡痂病發病程度與播種期有關,隨著播種期推遲,馬鈴薯瘡痂病發病率下降。8月25日播種的發病率最高,分別達到91.30%和80.00%;而9月22日播種的最低,分別為3.57%和0。12月9日測產時對收獲的發生瘡痂病和不發病的薯塊分別稱重,8月25日、9月1日處理病薯重占薯塊總重量的61.64%,51.07%,明顯高于9月8日處理的11.67%,9月15日和22日處理分別為2.58%和1.62%。

表4 各播期處理馬鈴薯的瘡痂病發病情況
秋馬鈴薯播種期對產量有較大的影響,以9月15日前后播種有利于獲得較高的產量,在本試驗中11月6日和12月9日2次產量分別為17 362和26 871 t·hm-2,提早或推遲播種都會影響產量。結薯性狀考查進一步表明,以9月15日前后播種,結薯數多,大中薯比例較高,商品性較好。
秋馬鈴薯播種期對瘡痂病發病程度有明顯的影響,隨播種期推遲發病率下降,試驗中9月15日及以后播種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浙江中西部秋馬鈴薯適宜播種期在9月15日前后,有利于取得高產,且商品性好,同時可有效降低瘡痂病發病率。
[1] 汪暖,黃洪明,吳美娟.“春馬鈴薯-單季稻-秋馬鈴薯”效益分析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9(10): 129-130.
[2] 樓益仁,張涵輝,趙立仙.浙中地區中薯3號馬鈴薯秋播優化配套技術[J].中國馬鈴薯,2009(1):50-51.
[3] 張涵輝,杜志貴.義烏市馬鈴薯瘡痂病發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10(5):26-27.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532
B
0528-9017(2015)05-0644-02
2015-02-13
農業部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2014)
吳美娟(1965-),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糧油栽培技術推廣工作。E-mail:wmj73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