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鋒,姜 聰,沈年偉
(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10個普通玉米品種比較試驗
張泉鋒,姜 聰,沈年偉
(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以10個普通玉米品種為試材,進行比較試驗,通過對生育期、農藝性狀、產量等因素的綜合分析,結果表明,登海3769、登海605、承玉19、豐樂21、浙鳳單1號產量超過或與對照基本相當,在品種適應性以及產量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適合在浙江省推廣種植。
普通玉米;品種比較;浙江
文獻著錄格式:張泉鋒,姜聰,沈年偉.10個普通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5):700-70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545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現浙江玉米種植以適合加工和鮮銷類的鮮食玉米為主,飼用的普通玉米種植面積小,科研育種相對薄弱,目前種植的普通玉米品種絕大多數是從相鄰省份引進的,如早期的農大108,濟單7號,鄭單958等。這些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在浙江玉米生產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2]。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仍將是浙江玉米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選擇適合當地生態氣候條件的玉米品種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關鍵措施,也是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舉措[3-5]。2014年春季我們收集了10個普通玉米品種進行比較試驗,旨在為農業推廣單位和廣大農戶在品種的選擇及推廣應用上提供參考。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試驗材料
試驗在蕭山十七工段農業科技創新園進行,地面平整,砂質土壤,肥力中等,為冬閑田。
參試品種共10個,分別為浙鳳單1號、濟單7號、蘇玉10號、鄭單958(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豐樂21、承玉19、登海605、登海3769、浚單18(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蠡玉35。
1.2 處理設計
試驗以品種為處理,以濟單7號為對照(CK)。小區面積20 m2,長5 m,寬4 m,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4月8日播種,5月5日定苗,行距0.8 m,株距0.25 m,每小區種植100株。
整地前撒施基肥,用大型拖拉機旋耕,人工整地,播后灌水;施肥、除草、治蟲等田間管理措施為常規管理[6]。
1.3 調查記載項目
調查各品種的生育期,成熟期收獲玉米果穗,調查經濟性狀,籽粒稱重,然后進行統計分析。
2.1 生育期
從表1可見,各參試品種生育期在102~113 d,其中蘇玉10號最短為102 d,比對照早8 d,其次是浙鳳單1號為105 d,比對照早5 d,承玉19、登海3769生育期最長,為113 d,比對照遲3 d,其他品種與對照生育期大致相當。各品種抽雄吐絲期差異不大,在2~4 d。

表1 10個玉米品種的生育期表現
2.2 農藝及經濟性狀
從表2可見,不同品種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存在差異。各參試品種株高在232.7~295.9 cm,對照株高為252.4 cm,其中承玉19最高為295.9 cm,蠡玉35最矮為232.7 cm;穗位高度在107.4~153.6 cm,對照品種為127.3 cm,其中承玉19最高為153.6 cm,鄭單958最低為107.4 cm;穗長在14.9~22.9 cm,對照品種為17.7 cm,其中登海605最長為22.9 cm,蠡玉35最短為14.9 cm;穗行數在15.1~18.9行,對照穗行數為16.0行,其中登海3769最多為18.9行,鄭單958最少為15.1行;行粒數在29.0~41.5粒,對照為39.8粒,其中登海605最多為41.5粒,蠡玉35最少為29.0粒;千粒重在289.9~331.9 g,對照品種為331.9 g,居參試品種首位,登海3769最輕為289.9 g。

表2 10個玉米品種的農藝及經濟性狀表現
2.3 產量
從表3可見,產量登海3769最高,為8.091 t· hm-2,登海605次之,為8.024 t·hm-2,分別比對照增產9.55%,8.65%,增產達顯著水平;蘇玉10號最低,為6.683 t·hm-2,比對照減產9.51%,減幅達顯著水平。其他品種與對照相比,差異不明顯,未達顯著水平。

表3 10個玉米品種產量表現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的10個普通玉米品種中蘇玉10號因生育期相對較短,因此產量低于其他生育期長的品種。登海3769、登海605、承玉19、豐樂21、浙鳳單1號在產量上超過或與對照品種產量基本相當,在品種適應性以及產量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適合浙江省推廣種植。登海3769、登海605、承玉19株高較高,對應的生物學產量較其他品種大,同時可以考慮作青飼用。蘇玉10號、浙鳳單1號因生育期相對較短可以考慮作為浙江省秋播玉米種植,播種時間可比其他品種適當推遲。
[1] 李立,歐陽西榮.玉米不同品種的產量和植株性狀的比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5): 484-487.
[2] 山東農業科學院.中國玉米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 農永前,趙干賢,李志翹,等.廣西玉米新品種在崇左市的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14(2):49-51.
[4] 閆海霞,付家鋒,趙月強,等.玉米新品種主要農藝性狀分析及其篩選[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7): 33-35.
[5] 段梅堂,韓淑華,劉艷芳,等.樂陵市高產玉米品種篩選試驗[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6):61-62.
[6] 南京農業大學.田間試驗和統計方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145-150.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513
B
0528-9017(2015)05-0700-02
2015-01-30
張泉鋒(1979-),男,浙江慈溪人,農藝師,從事農作物品種示范推廣工作。E-mail:475304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