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永,程渭樹,王宏航,李 韻,駱 英,吳漢平*
(1.衢州市種子管理站,浙江衢州 324002;2.江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江山 324100)
不同播種期和栽插密度對甬優15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李誠永1,程渭樹1,王宏航1,李 韻2,駱 英1,吳漢平1*
(1.衢州市種子管理站,浙江衢州 324002;2.江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江山 324100)
研究6個播種期和7個栽插密度對單季稻甬優15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甬優15隨著播期的延遲,全生育期逐漸縮短,株高、穗長逐漸降低,有效穗、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最終造成產量隨播種期延遲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以播種期為5月10-25日的產量最高;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甬優15有效穗不斷增加,株高、穗長、千粒重不斷降低,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最終造成產量隨栽插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栽插密度以14.31萬~16.67萬叢·hm-2為宜。
甬優15;播種期;栽插密度;產量;農藝性狀
文獻著錄格式:李誠永,程渭樹,王宏航,等.不同播種期和栽插密度對甬優15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 (5):702-7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546
甬優15是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合作用甬粳4號A(原名京雙A)與F8002(原名F5032)配組育成的三系秈粳雜交稻新品種,于2012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審稻2012017),適宜在浙江省作單季稻種植,2013年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1]。衢州市從2009年引入甬優15種植,表現植株較高,劍葉挺直,葉色深綠,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好,穗大粒多,青稈黃熟,豐產性好,米質較優。2012年起,甬優15在衢州市大面積示范推廣,當年示范推廣面積達0.1萬hm2,2013年0.416萬hm2, 2014年0.598萬hm2,現已成為衢州單季稻主導品種。2013年開化縣中村鄉門前畈6.8 hm2示范方,經衢州市農業局專家組驗收,平均產量為12.094 t· hm-2,其中戴順龍農戶種植的高產攻關田面積667 m2,產量達12.888 t·hm-2[2]。
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形成主要受品種遺傳特性控制,同時還受播種期、栽插密度、氣候因子和生態環境等多種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3-5]。為研究不同播種期和栽插密度對甬優15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明確衢州市甬優15的最佳播種期和栽插密度,探索甬優15穩產、高產栽培技術,指導農戶科學種田,實現增產增收,進行了本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于2013年在衢州市龍游縣詹家鎮衢州優新良種示范場內進行,試驗田為沖積性壤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供試品種為甬優15,種子由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提供。
1.2 處理設計
播期試驗。設6個播期處理,分別為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5月25日,6月9日, 6月24日,采用水育秧方式。種植密度16.67萬叢·hm-2。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3.33 m2(2.7 m×4.94 m),重復3次,四周設置保護行。栽插密度試驗。共設7個密度處理,分別為單本插11.11萬叢·hm-2(30 cm×30 cm),14.31萬叢· hm-2(30 cm×23.3 cm),16.67萬叢·hm-2(30 cm×20 cm),18.42萬叢·hm-2(30 cm× 18.1 cm),28.99萬叢·hm-2(30 cm×11.5 cm),18.38萬叢·hm-2(寬窄行)[(30+16.7)cm× 23.3 cm]及14.31萬叢·hm-2(雙本)(30 cm× 23.3 cm)。小區面積13.33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各處理間距40 cm,重復間距50 cm。5月10日播種,6月6日移栽所有試驗小區實行統一肥水管理。基肥用750 kg·hm-2菜籽餅于移栽前10 d施入,碳酸氫銨750 kg·hm-2加過磷酸鈣750 kg·hm-2于移栽前1 d作耙面肥施用;追肥于移栽后7 d施尿素150 kg·hm-2加氯化鉀225 kg· hm-2;穗肥在倒2葉時施75 kg·hm-2尿素。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及病蟲害防治等按當地大田生產習慣進行。
1.3 測定項目
記錄水稻主要生育時期,包括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等。成熟期取代表性5叢測定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等;取樣后每個小區單收單曬,測定實割產量。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0軟件處理試驗數據,運用DPS軟件的LSD法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1 播種期對甬優15全生育期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播種期對水稻甬優15的全生育期有明顯的影響。隨播種期的推遲,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均有所延遲,全生育期逐漸縮短,4月10日播種處理的生育期最長,達174 d, 6月24日的處理生育期最短,僅為139 d,相差35 d。說明甬優15感光性較弱。

表1 播種期對甬優15全生育期的影響
2.2 播種期對甬優15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表2顯示,甬優15株高和穗長隨著播種期的推遲不斷縮短,以4月10日處理的株高最高、穗長最長,6月24日處理的株高最低、穗長最短;有效穗、結實率、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均隨著播種期的推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以5月10日處理的最高;千粒重隨播種期的延遲,有升高的趨勢,差異不顯著;產量隨著播種期的延遲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不同處理間表現出極顯著差異,其中5月10日播種處理的產量最高,達12.516 t·hm-2,其次是5月25日播種的,產量為12.228 t·hm-2,4月10日播種的最低,僅為8.877 t·hm-2。由此可見,隨著播種期的延遲,對甬優15有效穗、每穗實粒數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最終對產量造成了顯著影響,為獲得穩產高產,以5月10-25日播種為宜。

表2 播種期對甬優15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2.3 栽插密度對甬優15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甬優15的產量呈顯著地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以16.67萬叢·hm-2處理的最高,為12.512 t·hm-2,14.31萬叢·hm-2(雙本)和14.31萬叢·hm-2處理次之,分別為12.250 t·hm-2和12.025 t·hm-2,顯著高于11.11萬、28.99萬和18.38萬叢·hm-2(寬窄行)的處理,以28.99萬叢·hm-2處理產量較低,僅為10.625 t·hm-2。
表3還表明,株高和穗長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呈逐漸減小的趨勢,以14.31萬叢·hm-2處理株高最高、穗長最長,28.99萬叢·hm-2處理株高最低,14.31萬叢·hm-2(雙本)處理穗長最短。成熟期有效穗隨著密度的增加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11.11萬叢·hm-2處理最少,僅為123.3萬·hm-2, 28.99萬叢·hm-2處理最多,達191.3萬·hm-2。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均隨著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逐漸減少的趨勢,以14.31萬叢·hm-2處理每穗總粒數、實粒數最多,分別達到321.5和281.3粒, 28.99萬叢·hm-2處理最少,僅為238.4和193.7粒。結實率和千粒重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降低,以11.11萬叢·hm-2處理最高,分別為88.9%,28.5 g, 28.99萬叢·hm-2處理最低,分別為81.3%,27.2 g。綜上所述,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除有效穗不斷增加外,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和千粒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最終造成了產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其中最佳栽插密度為單本16.67萬和單雙本14.31萬叢·hm-2。

表3 栽插密度對甬優15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隨著播種期的延遲,甬優15生育期、株高、穗長不斷縮短,有效穗、每穗總粒數、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最終造成產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以5月10日和5月25日播種產量最高,分別為12.516 t·hm-2和12.228 t· hm-2,顯著高于其他播種期處理,4月10日播種產量最低,僅為8.877 t·hm-2。表明為獲得穩產高產,甬優15在衢州地區最佳播種期為5月10-25日。
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甬優15有效穗不斷增加,株高、穗長、千粒重不斷降低,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最終造成產量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單本16.67萬叢·hm-2處理的產量最高,為12.512 t· hm-2,14.31萬叢·hm-2(雙本)和14.31萬叢· hm-2(單本)次之,分別為12.250 t·hm-2和 12.025 t·hm-2,28.99萬叢·hm-2處理產量最低,僅為10.625 t·hm-2。結果表明,為獲得高產、高效,甬優15最佳栽插密度為單本16.67萬叢·hm-2和單雙本14.31萬叢·hm-2。甬優15為大穗型品種,群體自我調節能力較強,在生產上,尤以單本16.67萬叢·hm-2為佳,在種植密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以14.31萬叢·hm-2(雙本)為宜。
為獲得甬優15穩產、高產、高效,在衢州地區播種期以5月10-25日為宜,栽插密度以14.31萬~16.67萬叢·hm-2為宜。此僅為一年的試驗結果,不同播種期和栽插密度對甬優15產量的影響還有待更進一步研究。
[1] 陸水法,馬榮榮,王曉燕,等.雜交稻甬優1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3-15.
[2] 鄭校平,陳建明,江德權,等.秈粳雜交稻甬優15在衢州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 (8):104-105.
[3] 袁彩勇,王健,孔憲旺,等.不同播種期、播種量及氮肥運籌對淮稻13號農藝性狀的影響[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5):369-373.
[4] 趙慶勇,朱鎮,張亞東,等.播期和地點對不同生態類型粳稻稻米品質性狀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3,27 (3):297-304.
[5] 胡萬星.移栽密度、施氮量和施鉀量對煙后稻‘深兩優5814’產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14(5): 431-435.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511
B
0528-9017(2015)05-0702-03
2015-01-18
衢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21116)
李誠永(1982-),男,山東泰安人,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種子管理工作。E-mail:273920781@qq.com。
吳漢平(1964-),推廣研究員。E-mail:qzwhp@si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