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王志綱
摘要:通過介紹濟南小龍堂周邊山體環境現狀,總結了山體修復與綠化設計原則,并進一步闡述了山體修復與綠化設計的主要措施與技術方法。
關鍵詞:濟南小龍堂周邊山體綠化 土石方工程 植被種植工程 養護
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破損山體及荒山綠化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環境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濟南小龍堂周邊山體綠化工程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次綠化工程不僅是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1濟南小龍堂周邊山體環境現狀
濟南小龍堂周邊山體綠化工程位于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孫村立交東南在建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西側,距經十東路(南側)約1800米,距旅游路(東側)約1500米。目前,由于開山采石,留下大面積的采石跡地,山頂部及北坡尚有部分荒山、荒地,嚴重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和景觀風貌,亟待綠化治理。部分采石立面斷崖高差較大(最高處達30余米),如不采取工程措施,難以達到全面綠化遮擋的效果。由于開山采石放炮施工,部份山體巖石出現松動,破損面存在大量危巖,山體局部存在裂縫,極有可能出現山體崩塌的危險。采石傾倒碎石渣形成的碎石坡,由于坡度較大,存在滑坡的可能,因此不能直接覆土綠化,也無法砌壘魚鱗坑。近年來,國土部門對部分采石坑已實施過綠化治理,但由于治理不全面(只治立面,不治采石腹地),工程措施不夠等種種原因,以至綠化效果欠佳。山體頂部及北坡存在荒山,近年實施過造林綠化,但由于土層瘠薄,立地條件差,綠化保存率非常低,基本沒有綠化效果。
2小龍堂山體修復與綠化設計原則
2.1安全性原則
采石坑由于采石,使山體局部巖石松動,存在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應根據對采石坑現場勘查的實際情況,采取排險故坡,加主擋土墻等措施,徹底消除開山采石形成的山體滑坡.碎石崩塌等四地質災害隱患。
2.2多樣性的原則
采用多樹種自然式栽植,常綠樹與落葉樹相結合,喬、灌木結合,實現季相分明、層次分明的 “近自然”綠化效果。
2.3因地制宜的原則
不同的地類、山體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2.4綜合治理的原則
以工程護坡與生態恢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法實施山體破損面的植被恢復和景觀重建。
2.5經濟性原則
山體修復與綠化種植設計的經濟實用性就是要考慮工程的建造成本和長期養護管理成本,應充分利用采石坑遺留的石料作為土建用材,合理利用現狀高差,創造不同的山地空間。以自然生態設計為主體,減少模紋及需要修剪得樹種,降低后期的養護管理費用。
3主要措施及技術方法
3.1土石方工程
綠化施工前,需要首先進行排險處理,防止山石滑落,山體崩塌等安全隱患的發生。結合小龍堂綠化工程的具體施工情況,對養護路開挖、擋土墻及魚鱗坑的砌筑,掛網噴播等土石方工程進行詳細闡述。
3.1.1養護路設計
根據實地現場勘測并能滿足施工養護的需求, 同時滿足道路豎向設計最大坡度控制要求,制定出合理的道路路線。部分道路由于開挖山體形成的破損面需要通過綠化進行遮擋,道路外側的棄石坡可通過壘砌擋土墻形成道路綠化帶。為方便車輛通行與施工安全,需沿道路外側增加安全防撞墩和錯車道便于施工與后期管理。
3.1.2擋土墻及魚鱗坑砌筑
擋土墻一般設置在采石坑邊緣、坡底等位置,毛石壘砌留出排水孔。土層瘠薄的荒山,采取漿砌魚鱗坑整地:采用大魚鱗坑整地為主進行造林綠化。魚鱗坑長×寬×深:1.3×0.8×0.8米。首先清基(利用洋鎬深挖,打好基礎,穴堰用毛石漿砌,做到堅固、整齊、美觀(外側高度低于40cm);穴面外高里低,穴內土壤中的雜草和直徑大于3厘米的碎石都要除凈。控制穴距3米,行距2米左右,整地密度60~90個/畝;疏林地補植根據原林分密度確定整地密度。大魚鱗坑上下呈“品”字形排列,以利于全方位截流坡面徑流。立地條件瘠薄處,客土滿足土層厚度達到80cm。局部坡度較陡處采用擋土墻+魚鱗坑相結合,形成一種固土護坡、減小水土流失的新的整地方式。
3.1.3 針對較陡的碎石坡和開山形成的大斷崖,普通綠化要求達不到的情況下,綠化設計采用掛網噴播的工藝,對山體南部垂直斷崖設計采用植被混凝土掛網措施,最終達到在陡坡上仍然能夠自然生長的效果。
3.1.4 大型采石坑治理, 將存在安全隱患的危巖進行爆破、排險,降低破損山體的高程,將爆破后的碎石渣填入山下采石坑內,并通過沉降和壓實現形成渣土層,形成滿足覆土種植要求的緩坡(25度以下)。其上覆1米厚種植土進行綠化。
3.2植被種植工程
3.2.1山體土地瘠薄,肥力弱,氣候環境相對平原較為惡劣,在栽植樹木品種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要求,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因地制宜地選擇抗旱、抗風以及抗凍能力比較強的苗木,例如,松柏類植物對水分需求較低,適宜山坡不能積水的條件。②在選購苗木時,一定要嚴肅認真,杜絕有病蟲害的苗木進場,由于山上條件惡劣,不易于反復大規模的進行病蟲害防治。③盡量選擇常綠樹種,常綠樹種在冬季能夠依然保持良好的景觀效果,栽植形式設計采用小片狀自然混交的模式,常綠與色葉樹種搭配,形成以綠色為主的多色彩綠化景觀。
3.2.2 山體綠化栽植形式
①采石坑植物配置:
靠近斷崖基部栽植攀緣植物以及楊樹、法桐、竹柳等高大喬木,向外梯次栽植白蠟、刺槐、五角楓、榆樹、構樹、黃櫨等中喬木、亞喬木,穿插栽植蜀檜、龍柏等常綠樹種,外緣處增加花灌木。
②魚鱗坑植物配置方式:
小片狀混交、小片結合處株間混交。每坑栽植3株,2株常綠+1株連翹,或2株落葉樹+1株扶芳藤,或1株常+1株落葉樹+1株連翹。
4 結論
濟南小龍堂周邊山體修復與綠化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做到了綜合考慮,既考慮了采石坑不同位置的綠化方案,在植物方面考慮到植被多樣性,以常綠喬木為主合理配置植物種類達到自然色彩豐富的山體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大軍.談城市園林綠化樹木養護管理[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2鄭萌.山體綠化的栽植與養護[J].現代園藝,2013,(10)
3 姚永正著《中國園林景觀》出版項:中國林業出版社 / 1993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