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碩
摘要:環境稅,也叫生態稅,課稅客體為與環境相關的物,宗旨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當前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環境稅收服務于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必然趨勢。本文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分析環境稅制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通過剖析我國現行環境稅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我國實施環境稅制提出建議措施。
關鍵詞:環境稅;實施問題;建議措施
一、環境稅的產生基礎
(一)理論基礎
1、經濟外部性與庇古稅
所謂外部性指人或組織的某些行為會對其他的人或組織產生好的或不好的影響,就是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而庇古稅解決外部性的方法是對產生負外部性的市場主體收稅,正外部性的市場主體補貼。在環境污染層面上,庇古稅理論就是政府對產生污染的市場主體進行收稅,使其私人成本增加到社會成本,填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差距,或給予產生正外部性的個人和組織以補貼,或給予受污染的人補償,補貼或補償費用等于受污染而造成的損失。
2、環境公共產品理論
環境公共產品論是環境稅的理論基礎之一。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環境公共產品理論認為,環境作為特殊資源,從真正意義上講,它是歸全人類共有的一種公共產品,即環境公共產品。
(二)環境稅產生的現實基礎
1、環境問題形勢嚴峻
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工業“三廢”污染、城市垃圾污染、極端氣候、物種瀕危、能源枯竭成為中國生態環境五大癥結,不僅危害了生產生活,而且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資源,尤其是近幾年來經科學考證,環境污染引發的食源性疾病風險增加。盡管我國一直致力于環境保護,但面對嚴峻的環境治理形勢,任務仍然艱巨,環境稅收制度缺失成為環境治理困難的主要原因。
2、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經濟
事實上,生態文明實質就是文明的對待生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展環境經濟,環境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社會、化解環境與經濟矛盾的基礎。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在“十七大”提出,在十八大報告中賦予了其更高的國家意義,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其進行詳細闡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3、公眾對環境稅高度認可度
據剛剛出爐的2015中國公眾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民意調查數據顯示,高達55.1%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環境稅,可見利用環境稅對環境進行治理逐步成為公眾可以接受的方法,這也是環境稅產生的重要基礎。
二、我國環境稅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征稅范圍偏窄
現行稅制改革滯后,跟不上環境友好型、節約資源型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更跟不上經濟跨越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觀要求。拿消費稅來說,許多會產生負外部性的高污染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部分高檔消費品和消費行為沒有納入征稅范圍。就資源稅來看,目前我國的資源稅側重于調節級差收入,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節約使用關注不足。
(二)稅率設置偏低
2015年后消費稅中汽油、石腦油、柴油、燃料油等消費稅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幅度有限因而其調節導向作用乏力。另外,木制品的稅率明顯偏低,不能有效限制其生產和使用,難以起到稅收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控制作用。比較摩托車和小汽車,氣缸容量在250毫升以上的摩托車稅率為10%,而氣缸容量在1.0升以上至1.5升的小汽車卻是3%,稅率設置明顯不合理,且稅率與環境污染聯系不緊密,不能引導消費行為。此外,資源稅稅目、稅率設置缺乏統一標準,稅率偏低,缺乏環保導向,與市場供求狀況和礦物資源成本嚴重背離,在礦物資源的分類上還不夠細化,稅收調節功能不明顯。
三、完善我國環境稅實施的措施建議
(一)建立環境稅收制度體系
從國外經驗分析,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科學進行環境保護、直接調動企業節能降耗減少污染、增加環保資金投入的重要制度手段就是開征環境稅,而且環境稅也應該發揮其杠桿作用,成為我國整個稅收體系中一個獨立的稅種,改善和調節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矛盾關系,應該和流轉稅、所得稅等五大稅類在同一層次。環境稅建設應從環境保護稅開始,漸漸納入環境進出口稅,逐步整合并入現有的環境資源稅和環境消費稅,未來將形成多稅種一體的環境稅體系,環境稅也將成為稅類之一。
(二)深化整合現行稅費制
消費稅中體現環保意圖的稅種要根據市場動態設置,突出環保導向,廢舊電子產品、高檔動物毛織品、洗化用品、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等應該納入到征稅范圍中。對于稅率,要借鑒國外稅率設置,根據本國國情。對于資源稅,其納稅對象,應逐步拓展為森林、草地、水、地熱、海洋等自然資源,稅率由自然資源的稀缺度和開發利用程度一起決定;對于排污費,要避免重復征用,加快推行排污費改稅,將以前收費利用新機制納入環境保護稅中;對于企業所得稅的環保項目,要細化符合要求的環保企業分類,采取更優優惠政策激勵環保項目。
(三)明確環保稅收主體責任
針對環境稅中稅務、環保的雙主體情況,可以主要由稅務部門實施,由環保部門主要負責涉稅污染行為的技術性監測,達到職責明確清晰,環境稅才會發揮“環保”應盡的職能。在環境稅實施中,相關部門應該對環境稅的使用明細網上公開,讓公眾看到稅收資金如何應用于環保領域,能給公眾帶來哪些實惠,為公共污水和垃圾處理、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廢舊資源折舊與利用提供專項資金供應。
參考文獻
[1]李金榮.《我國開征環境稅的緊迫性及對策建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
[2]葉汝求,任勇.《中國環境經濟政策研究——環境稅、綠色信貸與保險》[M],中國環境出版社,2011.
[3]趙紅英.《中國稅收》[M],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