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會霞

摘要:襄城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東邊傾斜平原。對襄城縣的年平均氣候資料統計分析得出:襄城縣的年平均氣候具有明顯的冷期和暖期,并且冷期和暖期具有交替出現的規律性;在冷期中有少數的暖年,在暖期中亦有少數的冷年;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五日滑動平均距平值連續偏低,此后一直處在偏高的階段里。
關鍵詞: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氣候距平值;冷期;暖期;冷年;暖年;冷暖指數。
引言
為了盡量消除年平均氣候距平值中的小的波動,本文以五日滑動平均距平值的大小來劃分冷氣和暖期,以冷暖指數的大小來劃分冷年和暖年,以便更好的分析年平均氣溫的歷史演變規律。
1 資料來源和采用方法
1.1 資料來源。采用河南省襄城縣氣象局1957—2006年的年平均氣溫資料。
1.2 采用方法。采用五年滑動平均和暖期指數法
1.3采用公式
1.3.1算術平均數計算公式
式中: ,表示要求的算術平均數; ,為所用資料年數(月數、旬數、日數); ,為某要素某年(季、月、旬、日)的記錄數字。
1.3.2 五年滑動平均計算公式
式中: ,表示要求的五年滑動平均數。
1.3.3 冷暖指數的計算公式
式中: ,表示要求的冷暖指數, ,為均方差,或稱標準差,方根差,
2、五年滑動平均距平值的計算和冷、暖期的劃分
2.1 五年滑動平均距平值的計算。 首先利用算術平均數計算公式求出年平均氣溫的累年平均值,再求出各年年平均氣溫的距平值,然后利用五年滑動平均計算公式求出逐年的五年滑動平均距平值,見下表-1。
2.2 冷期和暖期的劃分標準和劃分結果
2.2.1 冷期和暖期的劃分標準。在冷期里的各年五日滑動平均距平值必須<0.0;在暖期里的各年五日滑動平均距平值必須≥0.0.
2.2.2 冷期和暖期的劃分結果。根據冷期和暖期的劃分標準,對照已算出的五日滑動平均距平值,便于劃分出冷期和暖期,由下表-2可以看出,冷期和暖期是交替出現的;共有兩個冷期,冷期的時間長度為6-17年,共有三個暖期,暖期的時間長度為4-10年;兩個冷期的五年滑動平均距平值為-0.24—-0.34;三個暖期的五年滑動平均距平值為0.18-0.26。值得提到的是,自1978年到1994年,連續17年均處在冷期里,此后一直處在暖期階段里。
2.2.3 正、負距平在冷、暖中所占比例。 這里所說的正、負距平,是指各年的年平均氣溫與其累年平均值的差值。由下表-3可以看出:在冷期里正距平年數占該期年數的12-33%;在暖期里負距平年數占該期年數的20-25%.也就是說,在冷期里有少數的正距平年份存在,在暖期里亦有少數的負距平年份存在。
3 冷暖指數的計算和冷、暖年的劃分
3.1 冷暖指數的計算。 在已經求出各年年平均氣溫距平值的基礎上,利用求均方差的計算公式求出均方差,可以用求冷暖指數的計算方式求出各年的冷暖指數,見下表-4。
3.2 冷年和暖年的劃分標準和劃分結果
3.2.1 冷年和暖年的劃分標準。 在冷年和暖年的劃分上,重點考慮了河南省氣象局關于氣溫評價標準,又結合襄城縣年平均氣溫的實際情況,采用了如下標準,見下表-5。
3.2.2 冷年和暖年的劃分結果。 根據上表-5的劃分標準,對照計算出來的冷暖指數得出:異常偏暖、顯著偏暖、偏暖、正常、偏冷、顯著偏冷和異常偏冷出現的氣候頻率分別為4%、10%、8%、54%、6%、10%、4%和8%,見下表-6.
4 冷期、暖期中出現暖年、冷年的比例
由下表-6中可以看出:共有兩個冷期和三個暖期。兩個冷期分別出現在1968-1973年和1978-1994年。在1968-1973年這個長達6年的冷期里,沒有出現暖年,在1978-1994年這個長達17年的冷期里,出現兩個暖年,暖年年數占這個冷年年數的12%。三個暖年分別出現在1959-1967年、1974-1977年和1995-2004年。在1959-1967年這個長達9年的暖氣里,出現一個冷年,冷年年數占這個暖年年份的11%;在1974-1977年這個長達4年的暖期里,沒有出現冷年,在1995-2004年這個長達10年的暖期里,出現兩個冷年,冷年年數占這個暖期年數的20%。
5結語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襄城縣的年平均氣溫具有明顯的冷期和暖期,并且冷期和暖期具有交替出現的規律性;冷期中有少數的暖年,暖期中亦有少數的冷年;50年中共有兩個冷期和三個暖期,冷期的時間長度為6-17年,暖期的時間長度為4-10年;從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五日滑動平均距平值連續17年均為負值,此后至今一直處在正值階段里。
參考文獻:
[1]王良啟,氣候資料統計基礎知識[C].鄭州:河南省氣象局農業氣候區劃辦公室印制,1982:5.
[2]劉軍臣,王遲,王君.黃淮平原地區旱澇頻率特征分析[G].河南氣象,1900(1):24.